下山复上山,蹑屩行沮洳。
宿云冒长岭,旭日映高树。
山僧亦何为,独向城闉去。
下山复上山,蹑屩行沮洳。
宿云冒长岭,旭日映高树。
山僧亦何为,独向城闉去。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金华北山的纪游经历,充满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交织。
首句“下山复上山”,简洁地勾勒出登山的动态过程,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亲近与探索精神。接着,“蹑屩行沮洳”一句,生动描绘了作者穿着草鞋,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的情景,既体现了登山的艰辛,也展现了作者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宿云冒长岭,旭日映高树”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夜晚的云雾笼罩着连绵的山岭与清晨阳光照耀下的高大树木进行对比,营造出一种从黑暗到光明、从沉寂到生机的转变,象征着旅途中的希望与新生。
“山僧亦何为,独向城闉去”则转向对山中僧人的描写,通过询问“山僧亦何为”,表达了对僧人生活状态的好奇与思考,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山僧独自前往城郊,或许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或是为了传播佛法,这一行为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深化了主题,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皇祖辟清口,启闭因时制。
高堰障淮东,三坝尾闾置。
侵循湖渐宽,颇有弗容势。
辛未亲相度,因命增筑二。
其三势实危,乃得开信智。
多泄堰则固,高宝潦必暨。
其间亘运河,诸坝复鳞次。
车逻及天然,昔人具深意。
不得已乃宣,宣欲有次第。
而为下河者,闭坝坚持议。
一再偶获幸,未可频尝试。
所以癸酉秋,上下咸被沴。
其心可矜谅,其智诚愚昧。
设云鉴其辙,保堤则了事。
开坝孰不能,灾伤将岁逮。
审度权节通,时刻谨消息。
五言示大端,推行慎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