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不改色,易水无新声。
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
区区后世人,犹爱黄金名。
黄金亦何物,能为贤重轻。
德辉照九仞,凤鸟才一鸣。
伊谁腐鼠弃,坐见饥鸢争。
周道日东渐,二老皆西行。
养民以致贤,王业自此成。
黄金与山平,不救兵纵横。
落日下荒台,山水有馀清。
燕山不改色,易水无新声。
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
区区后世人,犹爱黄金名。
黄金亦何物,能为贤重轻。
德辉照九仞,凤鸟才一鸣。
伊谁腐鼠弃,坐见饥鸢争。
周道日东渐,二老皆西行。
养民以致贤,王业自此成。
黄金与山平,不救兵纵横。
落日下荒台,山水有馀清。
这首诗《黄金台》由元代诗人刘因所作,通过对历史典故的描绘,展现了对古代贤士的敬仰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深刻反思。
首句“燕山不改色,易水无新声”,以自然景观的恒定,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永恒。燕山依旧青翠,易水依然潺潺,而人事已非,历史的痕迹在这些自然景观中悄然显现。
接着,“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一句,将黄金台这一历史遗迹与深厚的情感联系起来。小小的黄金台,承载了无数古人的情感与记忆,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蕴含着千年的故事。
“区区后世人,犹爱黄金名”,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后世之人追求功名利禄的讽刺。黄金虽贵,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背后所代表的品德与才能。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批评了世人过于看重物质财富而忽视内在修养的现象。
“黄金亦何物,能为贤重轻”,进一步探讨了黄金的价值。黄金虽是珍贵之物,但在贤者眼中,它只是外在的象征,真正的价值在于个人的品德与能力。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真正人才的重视,以及对社会评价标准的反思。
“德辉照九仞,凤鸟才一鸣”,以德行的光辉照亮九仞之高,比喻高尚品德的影响力深远;凤鸟的鸣叫,象征着杰出人才的出现。这两句赞美了高尚品德与杰出才能的非凡魅力。
“伊谁腐鼠弃,坐见饥鸢争”,通过比喻,讽刺了那些为了短暂的物质利益而放弃更高追求的人,他们如同见到腐鼠的饥饿鸢鸟,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
“周道日东渐,二老皆西行”,引用历史典故,指出了贤者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周朝的道路逐渐东移,象征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两位贤者却选择了西行,隐喻了他们在历史变迁中的坚守与选择。
“养民以致贤,王业自此成”,强调了培养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教育和培养,才能涌现出更多的贤能之士,从而奠定国家的基业。
“黄金与山平,不救兵纵横”,指出黄金与山平齐,无法解决战争带来的问题,暗示了物质财富并不能解决根本的社会矛盾。
“落日下荒台,山水有馀清”,以落日映照荒废的黄金台,山水间仍留有清新的气息,象征着尽管历史遗迹已荒废,但其中蕴含的精神与情感依然存在,给人以启示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黄金台这一历史遗迹的描绘,以及对古代贤士的赞美与对后世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道德品质、人才价值以及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
忆昔开元全盛日,汉苑隋宫已黍离。
覆辙由来皆在说,今人还起古人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