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
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
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
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
一人负扆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
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里远,君之门兮九重閟。
君耳唯闻堂上言,君眼不见门前事。
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
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无利。
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
先向歌诗求讽刺。
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
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
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
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
一人负扆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
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里远,君之门兮九重閟。
君耳唯闻堂上言,君眼不见门前事。
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
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无利。
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
先向歌诗求讽刺。
《新乐府.采诗官.监前王乱亡之由也》【唐·白居易】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一人负扆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君之堂兮千里远,君之门兮九重閟。君耳唯闻堂上言,君眼不见门前事。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无利。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https://shici.929r.com/shici/ti3sTpji.html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古代统治阶级中存在的问题。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指出了采诗官的设置本意在于收集民间声音,以达到上下通泰的效果,但实际上却成了君主歌颂赞美的工具,而非真正的民意传达者。
诗中的“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表明了这一制度自古以来就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则反映出采诗官更多地服务于权力中心,而非民间。
“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和“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两句强调了这种制度下,真正的批评与建议难以出现,更不用说影响君主决策。诗人通过“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一句,表达了对忠诚直言者被压制的无奈。
在后续部分,“一人负扆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则形象地描绘出统治集团内部的阿谀奉承现状。而“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则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只关注吉庆之词,而忽略了民间疾苦的声音。
诗中的高潮部分,“君耳唯闻堂上言,君眼不见门前事。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揭示了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隔阂,以及由此产生的官员腐败、欺君罔上等问题。
最后,“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一句,表达了诗人的期望,即希望统治者能够倾听民间的声音,以此作为改善政治的契机。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是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一种向往和呼吁。
黄冠无分,叹仓皇兵解,空留残蜕。
剩此裹头遗制在,想象狂歌椎结。
绿绮声沈,兵符篆烬,柱后偏无缺。
辽东皂帽,算来还逊芳烈。
因念再易沧桑,曼殊运去,往恨应消歇。
却痛南交天柱折,珠海翻成鲸窟。
掷帻伤心,请缨虚愿,日夕循余发。
畸人往矣,萧条异代谁说。
遣恨传觞,凝颦看镜,刺眼春红休洗。
弯腰败柳,弄影新蒲,销得板桥重记。
寻睇斜阳欲阑,如练澄江,照霞成绮。
甚珠沈沧海,清宵灰尽,炬心残泪。思往日。
错绣楼台,轻阴时节,醉倚云屏多丽。
倾城一顾,顽石三生,倘忆西来微意。
珍重回文寄时,愁玩危芳,更歌欢子。
问谁火花叶,忺人无寐,故园黄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