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苦游山?,名蓝憩午晴。藓光缘蝶翅,茶气噤蝉声。
斗阁云眉罥,癯禅水衲清。
松寮孤榻暗,留梦过钟鸣。
屐苦游山?,名蓝憩午晴。藓光缘蝶翅,茶气噤蝉声。
斗阁云眉罥,癯禅水衲清。
松寮孤榻暗,留梦过钟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瑞云庵的一次独特体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庵中静谧而充满禅意的氛围。
首句“屐苦游山”,以“屐”字点明行脚之劳,暗示了登山的艰辛,同时也预示着接下来将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旅程。接着,“名蓝憩午晴”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名蓝”这一佛教词汇,既指出了地点的庄严与神圣,也暗示了午后阳光下的宁静与安详。
“藓光缘蝶翅,茶气噤蝉声”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青苔的光泽与蝴蝶翅膀的轻盈相映成趣,茶香弥漫中蝉鸣似乎也变得柔和,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种和谐与平静之中。
“斗阁云眉罥,癯禅水衲清”进一步深化了庵中的禅意。斗阁之上,云雾缭绕,如同眉毛般轻柔地缠绕,而瘦削的禅者穿着水洗般的僧衣,显得格外清净。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感,更蕴含了精神上的纯净与超脱。
“松寮孤榻暗,留梦过钟鸣”则以松树下的小屋和孤独的榻床,以及夜晚的梦境与清晨的钟声,勾勒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松树的阴凉与榻床的寂静,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喧嚣的隔绝;而梦境与钟声的交替,则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与心灵的觉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瑞云庵内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禅宗精神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春阳入花骨,疏叶皆昌丰。
蓬山足松桧,不作倚市容。
小桃三四花,擢秀冰雪中。
頩颜澹无言,绰有林下风。
无人对清赏,似笑华发翁。
老来懒寻芳,挂杖无青铜。
不知春色深,但怪风日融。
颇闻西郊路,欲作朝霞烘。
何须逐流水,有马如游龙。
骑驴哦新句,醒醉同一空。
当年玄都观,葵麦栖残红。
却顾此幽绝,萧然对繁秾。
包山水脉通西垠,森然林屋开东晨。
飞仙下视三万顷,岂异滴水陶家轮。
时时馀浸被吴楚,赤子■■哀漂沦。
松江一支东入海,海道今者皆扬尘。
遂令洪波洄不吐,禹迹莫辨伪与真。
滔滔利往桥下水,省照黄绶孤吟身。
月轮行空万籁息,尚记此境清无伦。
当时苦恨无好句,空负岁月临江津。
得公新诗妙入理,羊酪敢方千里莼。
公言慎勿作境会,取舍过咎由来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