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水脉通西垠,森然林屋开东晨。
飞仙下视三万顷,岂异滴水陶家轮。
时时馀浸被吴楚,赤子■■哀漂沦。
松江一支东入海,海道今者皆扬尘。
遂令洪波洄不吐,禹迹莫辨伪与真。
滔滔利往桥下水,省照黄绶孤吟身。
月轮行空万籁息,尚记此境清无伦。
当时苦恨无好句,空负岁月临江津。
得公新诗妙入理,羊酪敢方千里莼。
公言慎勿作境会,取舍过咎由来均。
包山水脉通西垠,森然林屋开东晨。
飞仙下视三万顷,岂异滴水陶家轮。
时时馀浸被吴楚,赤子■■哀漂沦。
松江一支东入海,海道今者皆扬尘。
遂令洪波洄不吐,禹迹莫辨伪与真。
滔滔利往桥下水,省照黄绶孤吟身。
月轮行空万籁息,尚记此境清无伦。
当时苦恨无好句,空负岁月临江津。
得公新诗妙入理,羊酪敢方千里莼。
公言慎勿作境会,取舍过咎由来均。
这首诗描绘了吴江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开头“包山水脉通西垠,森然林屋开东晨”两句,以开阔的视野展现了山川的连绵不绝和清晨森林的生机勃勃。接着,“飞仙下视三万顷,岂异滴水陶家轮”则通过想象中的仙人视角,将广阔的水域比作陶家的车轮,形象地展示了水体的浩瀚。
“时时馀浸被吴楚,赤子■■哀漂沦”两句,诗人关注到这片水域对吴楚地区的影响,以及它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接下来,“松江一支东入海,海道今者皆扬尘”描述了松江的流向和现今海道的状况,暗示了自然环境的变化。
“遂令洪波洄不吐,禹迹莫辨伪与真”表达了对洪水泛滥、自然规律难以辨识的感慨。而“滔滔利往桥下水,省照黄绶孤吟身”则通过对比,突出了个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孤独。
“月轮行空万籁息,尚记此境清无伦”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宁静,强调了自然之美。然而,“当时苦恨无好句,空负岁月临江津”流露出诗人未能及时捕捉美景的遗憾。最后,“得公新诗妙入理,羊酪敢方千里莼。公言慎勿作境会,取舍过咎由来均”则是对友人诗歌的赞赏,并提醒人们在面对自然时应保持谦逊,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为都有其后果。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独特见解。
轻有鹅毛体,白如龙脑香。
琼笋缀飞桷,冰壶鉴方塘。
浑如瑶台阆苑,更无茅舍蓬窗。
画阁自有梅装。
贪耍罢弹簧。
鼓舞沽酒市,蓑笠钓鱼乡。
遐观自乐,吾心何必濠梁。
待乔木都冻,千山尽老,更烦玉指劝羽觞。
城南路。
凝望映竹摇风,酒旗标树。
效原游子停车,问山崦里,人家甚处。
去还贮。
徐见画桥流水,小窗低户。
深沈绿满垂杨,芳阴娅姹,娇莺解语。
多谢佳人情厚,卷帘羞得,庭花飘舞。
可谓望风知心,倾盖如故。
犹殢香玉,休赋断肠句。
堪怜处、生尘罗袜,凌波微步。
底事匆匆去。
为他紧绊,离情万绪。
空有愁如缕。
忆桃李春风,梧桐秋雨。
又还过却,落花飘絮。
春光至,欲访清歌妙舞重为理。
念莺轻燕怯媚容,百斛明珠须费。
算枕前盟誓。
深诚密约堪凭委。
意正美,娇眼又洒,梨花春泪。
记罗帷底。
向鸳鸯、灯畔相偎,共把前回,词语咏味。
无端浪迹萍蓬,奈区区、又催行李。
忍重看、小岸柳梳风,江梅鉴水。
待学鹣鹣翼,从他名利荣悴。
梅雨犹清,冷风乘急,遥送万丝斜陨。
听水翻雷迅。
冒雾湿,但觉衣裘皆润。
乱山烟嶂外,轻寒透、未免强忍。
崎岖危石,耸峭峻岭,都齐行尽。
指引。
看负弩旌旗,谩卷空、排素阵。
向晚收云,黎明见日,渐生红晕。
堪欢萍泛浪迹,□事无长寸。
但新来纤瘦,谁信非因病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