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花闻犬吠,童子启柴扉。
上客来何处,主人出未归。
暝烟笼竹树,凉露湿苔矶。
临发题门去,重来愿不违。
隔花闻犬吠,童子启柴扉。
上客来何处,主人出未归。
暝烟笼竹树,凉露湿苔矶。
临发题门去,重来愿不违。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访友未遇的情景,充满了静谧与期待的氛围。首句“隔花闻犬吠”,以犬吠声起笔,巧妙地营造出访者在花丛中寻觅友人的紧张与好奇。接着,“童子启柴扉”一句,通过儿童开启简陋的柴门,进一步渲染了访友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友人不在家的事实。
“上客来何处,主人出未归。”这两句直接点明了访客的困惑与期待,访客询问友人是否外出,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心和对见面的渴望。接下来,“暝烟笼竹树,凉露湿苔矶。”描绘了一幅夜晚的宁静画面,竹树被暮色笼罩,露水沾湿了苔石,这样的环境既烘托了访客等待时的寂寞,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最后,“临发题门去,重来愿不违。”表达了访客在离开前留下字迹,以示到此一访,并且对未来再次来访充满期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访友未遇的复杂心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正月十六好风光,京师女儿结羊肠。
焚香再拜礼神毕,剪纸九道尺许长。
撚成对绾双双结,心有所祈口难说。
为轮为镫恒苦多,忽作羊肠心自别。
邻家女儿闻总至,未辨吉凶忧且畏。
须臾结罢起送神,满座欢欣杂憔悴。
但愿年年逢此日,儿结羊肠神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