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得潇湘数亩阴,中藏茅屋往来深。
半窗色净凉偏入,一榻声清暑不侵。
雨长子孙金个个,风生头角玉森森。
此君今向图中见,时报平安慰客心。
分得潇湘数亩阴,中藏茅屋往来深。
半窗色净凉偏入,一榻声清暑不侵。
雨长子孙金个个,风生头角玉森森。
此君今向图中见,时报平安慰客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竹林景象,充满了禅意与自然和谐之美。诗人以“分得潇湘数亩阴”开篇,巧妙地将竹林与潇湘美景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接着,“中藏茅屋往来深”一句,不仅描绘了竹林中的居住环境,更暗示了隐居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半窗色净凉偏入,一榻声清暑不侵”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林中的清凉与宁静,仿佛置身其中便能感受到身心的净化与放松。而“雨长子孙金个个,风生头角玉森森”则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竹子在风雨中的生长状态,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最后,“此君今向图中见,时报平安慰客心”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与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整首诗通过对竹林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元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
人生异趣各有托,年少何如老人乐。
老来万事不挂眼,乐处勿忧儿辈觉。
疾雷破山吾不惊,亦赖天教闲处著。
两部池蛙当鼓吹,万叠云山作屏幕。
此时真似地行仙,拍酒何须万斛船。
不爱白日升青天,不爱腰缠十万钱。
但爱百年三万六千日,日对芳樽聊自逸。
明日花开花更好,定知不向愁中老。
伊昔苕水滨,诗酒相逆送。
红蕖三百顷,天遣作妙供。
于今几何时,喜惧不同梦。
惊心风月夕,怨笛有残弄。
所嗟老侵寻,不愧官冗从。
当时季孟间,众识长雏凤。
宁知天一角,复此樽酒共。
文章自千古,习气无乃重。
诗如朝阳鸣,一一律吕中。
从游二三骏,蹀躞不受鞚。
阿威有家学,落笔竞豪纵。
伤时复怀旧,一笑得再恸。
公等俱勉旃,如我堪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