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苕水滨,诗酒相逆送。
红蕖三百顷,天遣作妙供。
于今几何时,喜惧不同梦。
惊心风月夕,怨笛有残弄。
所嗟老侵寻,不愧官冗从。
当时季孟间,众识长雏凤。
宁知天一角,复此樽酒共。
文章自千古,习气无乃重。
诗如朝阳鸣,一一律吕中。
从游二三骏,蹀躞不受鞚。
阿威有家学,落笔竞豪纵。
伤时复怀旧,一笑得再恸。
公等俱勉旃,如我堪底用。
伊昔苕水滨,诗酒相逆送。
红蕖三百顷,天遣作妙供。
于今几何时,喜惧不同梦。
惊心风月夕,怨笛有残弄。
所嗟老侵寻,不愧官冗从。
当时季孟间,众识长雏凤。
宁知天一角,复此樽酒共。
文章自千古,习气无乃重。
诗如朝阳鸣,一一律吕中。
从游二三骏,蹀躞不受鞚。
阿威有家学,落笔竞豪纵。
伤时复怀旧,一笑得再恸。
公等俱勉旃,如我堪底用。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一止所作的《次韵方允迪秘监步月感怀一首》。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苕水边饮酒赋诗的情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句“伊昔苕水滨,诗酒相逆送”点明了地点和活动,诗人与友人相聚在苕水之畔,以诗酒相赠,预示着离别的氛围。接着,“红蕖三百顷,天遣作妙供”描绘了一片荷花盛开的美景,象征着美好时光的赐予。然而,“于今几何时,喜惧不同梦”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惊心风月夕,怨笛有残弄”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凄凉氛围,通过“惊心”和“怨笛”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接下来,“所嗟老侵寻,不愧官冗从”表达了对年华老去、官场琐碎生活的无奈与自省。
“当时季孟间,众识长雏凤”回忆了昔日友人之间的才华横溢,众人皆识其为未来之才。然而,“宁知天一角,复此樽酒共”却感叹如今只能在酒桌上重逢,表达了对时光飞逝、友情难续的遗憾。
“文章自千古,习气无乃重”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永恒价值,同时也反思了社会风气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诗如朝阳鸣,一一律吕中”赞美了诗歌如同朝阳般充满生机与活力,每句都符合音律之美。
“从游二三骏,蹀躞不受鞚”比喻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即使在官场束缚下也能保持自由奔放的精神。“阿威有家学,落笔竞豪纵”赞扬了友人阿威继承家族学问,文笔豪放不羁。
最后,“伤时复怀旧,一笑得再恸”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状况的忧虑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即使短暂的欢笑也难以掩盖内心的悲痛。“公等俱勉旃,如我堪底用”则是对友人的勉励,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情的珍惜,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
峨眉山,锦江水,送君西南几千里。
秋光如画当马头,江草江花何靡靡。
鸣驺夹道惊山人,玉堂霏屑冰霜新。
丈夫得志横四海,焉得独守蓬瀛春。
当时李杜亦落落,山川尚拟藏精神。
今人古人车迹多,豪华过眼东流波。
及时肝胆报明主,跃马食肉亦不颇。
君看孔明庙前柏,铜柯铁干犹嵯峨。
不然托体金銮坡,朝朝染翰宵鸣珂。
萤流电瞥亦顷刻,奈此日近清光何。
岁事如流星,奄忽迫迟暮。
甫爱槐阴庭,旋看蓼花渡。
西风撼秋色,况值连夜雨。
瑶琴不成调,檐溜下如注。
缅怀同心人,自昔无藏怒。
芝兰许深入,蓬藋赖持护。
邻芳得屡接,家善本多祚。
壮如百堵干,足以保颠仆。
廉如千顷波,所志在清素。
文如布帛衣,不但形月露。
直绳置我旁,曲木岂回互。
宝鉴悬我前,清辉照门户。
君去我悬榻,我来君倒屦。
汉禁柳色稠,吟情屡相付。
胶漆方谓坚,萍梗乃有数。
我归莱子衣,君徙庐江路。
离合奚足云,穷通理其固。
不见闾阎人,隆寒出无裤。
眷彼贵介子,裘狐仍舞鹭。
托身穹壤间,何异草与树。
溪涧自谓清,潢潦岂知污。
娟娟如花人,耻逢东邻妪。
宁知众物情,长短无定度。
运改王孙饥,时来奴台饫。
此事难重陈,君子道以助。
不须叩禅关,万想劳顿悟。
静闻发天籁,浩荡如大頀。
君能久此安,胡为不兴慕。
况乃椿庭翁,耆儒德犹孺。
包荒门下士,发愤肆倾吐。
谁嗤吾赠言,祗以道旧故。
《送马汝砺次韵》【明·石宝】岁事如流星,奄忽迫迟暮。甫爱槐阴庭,旋看蓼花渡。西风撼秋色,况值连夜雨。瑶琴不成调,檐溜下如注。缅怀同心人,自昔无藏怒。芝兰许深入,蓬藋赖持护。邻芳得屡接,家善本多祚。壮如百堵干,足以保颠仆。廉如千顷波,所志在清素。文如布帛衣,不但形月露。直绳置我旁,曲木岂回互。宝鉴悬我前,清辉照门户。君去我悬榻,我来君倒屦。汉禁柳色稠,吟情屡相付。胶漆方谓坚,萍梗乃有数。我归莱子衣,君徙庐江路。离合奚足云,穷通理其固。不见闾阎人,隆寒出无裤。眷彼贵介子,裘狐仍舞鹭。托身穹壤间,何异草与树。溪涧自谓清,潢潦岂知污。娟娟如花人,耻逢东邻妪。宁知众物情,长短无定度。运改王孙饥,时来奴台饫。此事难重陈,君子道以助。不须叩禅关,万想劳顿悟。静闻发天籁,浩荡如大頀。君能久此安,胡为不兴慕。况乃椿庭翁,耆儒德犹孺。包荒门下士,发愤肆倾吐。谁嗤吾赠言,祗以道旧故。
https://shici.929r.com/shici/12S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