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人声,但闻琴声。不闻弦声,但闻指声。
桃源中人,羲皇上人。何论魏人,何论晋人。
不闻人声,但闻琴声。不闻弦声,但闻指声。
桃源中人,羲皇上人。何论魏人,何论晋人。
这首诗《桃源记》由清代诗人洪亮吉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超脱世俗的桃源景象。诗中以“不闻”与“但闻”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强调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之间的对比。
“不闻人声,但闻琴声。” 这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世的境界,琴声悠扬,仿佛是心灵深处最纯净的旋律,与外界的嘈杂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对自然和谐与内心平静的向往。
紧接着,“不闻弦声,但闻指声。” 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弦声虽无形,却能通过手指的轻触得以传达,这不仅是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更象征着艺术家与自然、心灵与宇宙之间微妙而直接的沟通。
“桃源中人,羲皇上人。” 桃源,即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理想化的避世之地,这里的人们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如同远古先民一般,远离了纷扰的尘世。诗人在这里借桃源中人来表达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何论魏人,何论晋人。” 最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越时空界限的理想状态,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时期,但诗人在此处却选择忽略这一历史背景,意在表明真正的精神自由与和谐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时代或地域,而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自然和理想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
去年送君作巡官,双悬雕弧夹马鞍。
今年巡官出迎客,吠犬不闻山月白。
山人畏之若乳虎,妖狐髑髅不敢舞。
㹠阱鸡埘一万家,谁子强梁能跋扈。
君不见南台贵臣急如火,櫜鞬磬折趋道左。
州司尽避供给难,君独从容无不可。
名驹千里毛骨奇,雷霆破山亦霁威。
人生才美有如此,岂可沉埋百寮底,明朝雕鹗西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