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闻学士防风粥,曾吃诗人锦带羹。
岂谓茯苓宜岁晚,已收粳稻得霜晴。
腥膻习漫从教洗,禽鸟形残不忌烹。
饱食未须论月给,石杉偕坐听松声。
颇闻学士防风粥,曾吃诗人锦带羹。
岂谓茯苓宜岁晚,已收粳稻得霜晴。
腥膻习漫从教洗,禽鸟形残不忌烹。
饱食未须论月给,石杉偕坐听松声。
这首明代马治的《食茯苓粥》描绘了诗人对饮食的品味和对自然时令的感悟。首句“颇闻学士防风粥”,提及学士们常食防风粥以养生,暗示茯苓粥可能也有类似的保健功效。次句“曾吃诗人锦带羹”则借古人之典故,表达诗人对美食的雅致追求。
诗中“岂谓茯苓宜岁晚,已收粳稻得霜晴”两句,写诗人惊讶于茯苓在深秋时节仍能带来健康,同时欣赏着霜后粳稻的丰收景象,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喜悦。
“腥膻习漫从教洗,禽鸟形残不忌烹”一句,诗人倡导洗净生活中的污浊,即使面对残缺的禽鸟也能坦然烹饪,体现了他的豁达与人生态度。
最后,“饱食未须论月给,石杉偕坐听松声”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时光,聆听松涛声,显得心境淡泊而悠然。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饮食描写,寓含了诗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理解。
踏青看竹共佳期,春水晴山祓禊词。
独坐邮亭心欲醉,樱桃落尽暮愁时。
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