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秋老欲黄昏,扶杖閒阶踏藓痕。
芳咀落英来砌畔,吟听促织傍篱根。
微风病叶先投地,斜日寒烟半在门。
诗景满庭人独倚,飞鸿送尽水南村。
孤城秋老欲黄昏,扶杖閒阶踏藓痕。
芳咀落英来砌畔,吟听促织傍篱根。
微风病叶先投地,斜日寒烟半在门。
诗景满庭人独倚,飞鸿送尽水南村。
这首《秋晚》由明代诗人赵完璧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傍晚的静谧画面。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慨。
首句“孤城秋老欲黄昏”,开篇即点明地点与时间,孤城在秋意渐浓中显得格外寂寥,临近黄昏时分,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氛围。接着,“扶杖闲阶踏藓痕”一句,诗人以自己的行动,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通过行走于长满青苔的小径上,与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互动,增添了几分生活的质感。
“芳咀落英来砌畔,吟听促织傍篱根”两句,将视角转向了自然界的生物,通过咀嚼凋零的花瓣和倾听蟋蟀的鸣叫,诗人仿佛在与自然对话,感受着生命的循环与季节的更迭,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微风病叶先投地,斜日寒烟半在门”描绘了秋风起时,病态的树叶纷纷飘落,夕阳斜照下,寒烟缭绕,门前景象一片萧瑟,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凄凉与寂静。
最后,“诗景满庭人独倚,飞鸿送尽水南村”收尾,诗人独自倚靠在庭院中,面对满眼的秋景,心中涌动的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远方的思念。随着飞鸿远去,似乎也带走了诗人的思绪,将他与外界的联系暂时割断,留下的是深深的孤独与对未来的遐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晚景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哀愁,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时间与空间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