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识庐山远,山庄借屋居。
拨云分腊酒,踏雪送寒蔬。
门俯溪光迥,窗含野色虚。
相过两不厌,灯火案头书。
偶识庐山远,山庄借屋居。
拨云分腊酒,踏雪送寒蔬。
门俯溪光迥,窗含野色虚。
相过两不厌,灯火案头书。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道传上人交往的情景,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共同追求。首句“偶识庐山远”,点明了两人相识的偶然性,庐山远可能是道传上人的别称或居住地,暗示了其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接着,“山庄借屋居”描绘了道传上人借居于山间小屋的生活场景,进一步强调了其遁世的志趣。
“拨云分腊酒,踏雪送寒蔬”两句,通过具体的活动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两人交往时的温馨与自然和谐。拨云分腊酒,意味着在冬日里,两人共享美酒,共赏云雾缭绕的美景,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欣赏;踏雪送寒蔬,则是冬季里的一幅生动画面,两人一起踏着皑皑白雪,为对方送去新鲜的蔬菜,既表现了友情的深厚,也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尊重与珍惜。
“门俯溪光迥,窗含野色虚”描绘了道传上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宁静,门对着溪水,光线明亮而遥远,窗户则映入广阔的田野景色,空灵而深远。这样的环境不仅衬托出道传上人生活的闲适与超然,也反映了诗人对其生活环境的向往和赞美。
最后,“相过两不厌,灯火案头书”表达了诗人与道传上人交往的愉悦与满足,即使只是相对而坐,共读书籍,也能感受到彼此间的默契与心灵的契合。灯火下的读书时光,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心灵的对话,体现了两人深厚的情感基础和精神上的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物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元末明初时期文人与僧侣之间超越世俗的友谊,以及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感悟和追求,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审美价值。
画工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非是画事难,难得画中趣。
况写佳士照,又不比行路。
庄生颇工此,为我扫尺素。
俨然山泽臞,诗肩瘦凫鹭。
老色虽上颜,庾尘莫能污。
生画甚迫真,馀子等孩孺。
得钱散酒家,无心问婚娶。
醉被风雪欺,术招鬼神妒。
长安多贵人,朱门富纨绔。
使闻生之名,当即悬金募。
我贫亦如生,正以诗穷故。
一画博一诗,两手相分付。
竹君清绝润于玉,谱牒出自淇之澳。
移根分种置吾庐,才隔樊墙即家塾。
塾之所有无非书,师友摛文剪其芜。
此君儿郎趣亦雅,骈头相过纷铺舒。
鲜鲜绿色照邺架,骎骎宗祖可方驾。
钩章题品得骚翁,倍使新篁长光价。
矛甲鏦鏦看击云,未逊六千君子军。
琅玕一一如椽大,此中更有风月存。
巨细何异公领孙,低昂尤若主承宾。
有宾如君诚可人,西窗六月暑如焚。
会见为君涤除热恼来凉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