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眉下喝亦皆空,此性初无瞽与聋。
若信见闻非耳目,瞽聋却解振宗风。
扬眉下喝亦皆空,此性初无瞽与聋。
若信见闻非耳目,瞽聋却解振宗风。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名为《罗畴老录示和丹霞绝句五首次韵(其三)》。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
“扬眉下喝亦皆空”,开篇即以“扬眉”和“下喝”两个动作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姿态,暗示着诗人对于世俗事物的超越和内心的宁静。这里的“空”字,既指物质世界的虚幻不实,也暗含着心灵境界的空灵纯净。
“此性初无瞽与聋”,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人性本质的理解。他认为人的本性并非天生的盲聋,而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和经历影响而变得如此。这句诗强调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觉醒的重要性。
“若信见闻非耳目”,诗人在此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即真正的认知和感知并非仅仅依赖于感官的直接体验,更深层次的理解需要超越感官的局限,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之中。这不仅是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也是对个人内心世界探索的呼唤。
“瞽聋却解振宗风”,最后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那些能够超越感官限制,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人的赞美。他们虽然可能在常人眼中被视为“瞽聋”,但实际上,正是这些人能够引领时代的潮流,改变社会的风气。这里不仅体现了对创新精神的推崇,也蕴含了对独立思考和内心自由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视觉、听觉的超越,探讨了人性的本质、认知的深度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律上阳和虽始煦,樽前人意已生春。
濠梁且欲观鱼乐,淮郡何能致鹿驯。
为访心朋犹纵棹,况逢时隽与均茵。
别车岂必辞沉醉,更有高阳倒载人。
三月三十日,春去人尽惜。
我独惜春多,欲留春不得。
忆昨仕行都,亦屡逢春色。
王事多鞅掌,常苦无暇隙。
担上看桃李,负春长叹息。
每欲早归田,恨不生羽翼。
及至今得归,亦复少欢适。
平生无室庐,方且事工役。
老妻病累年,年来觉转剧。
百事总关心,十日九不怿。
把酒对东风,一春能几夕。
因念梦幻躯,处世不满百。
今日六十三,已是桑榆迫。
纵使到七十,能得几年客。
幸春有旧好,一笑常莫逆。
今既舍我归,动是经年隔。
聊复倒离樽,与春话胸臆。
我方葺园亭,随分足泉石。
准拟共东君,著此几两屐。
丁宁春早回,莫使常相忆。
今宵已拚醉,坐待东方白。
明旦各分飞,断肠芳草碧。
《丙戌送春有作》【宋·吴芾】三月三十日,春去人尽惜。我独惜春多,欲留春不得。忆昨仕行都,亦屡逢春色。王事多鞅掌,常苦无暇隙。担上看桃李,负春长叹息。每欲早归田,恨不生羽翼。及至今得归,亦复少欢适。平生无室庐,方且事工役。老妻病累年,年来觉转剧。百事总关心,十日九不怿。把酒对东风,一春能几夕。因念梦幻躯,处世不满百。今日六十三,已是桑榆迫。纵使到七十,能得几年客。幸春有旧好,一笑常莫逆。今既舍我归,动是经年隔。聊复倒离樽,与春话胸臆。我方葺园亭,随分足泉石。准拟共东君,著此几两屐。丁宁春早回,莫使常相忆。今宵已拚醉,坐待东方白。明旦各分飞,断肠芳草碧。
https://shici.929r.com/shici/Z59mW.html
路远仙城,自王郎去后,芳卿憔悴。锦段镜空,重铺步障新绮。凡花瘦不禁秋,幻腻玉、腴红鲜丽。相携。试新妆乍毕,交扶轻醉。
长记断桥外。骤玉骢过处,千娇凝睇。昨梦顿醒,依约旧时眉翠。愁边暮合碧云,倩唱入、六幺声里。风起。舞斜阳、阑干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