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奄忽,托体于山阿。亲爱送未归,子孙谣歌。
使我对酒,忳郁抑以滂沱。
巢中黄口鷇,枝上白项乌。
但见求仙采药子,不饮不食,饥啖柏实,渴饮露华。
老生岩窟中,但言尸解,不闻其他。
人生奄忽,托体于山阿。亲爱送未归,子孙谣歌。
使我对酒,忳郁抑以滂沱。
巢中黄口鷇,枝上白项乌。
但见求仙采药子,不饮不食,饥啖柏实,渴饮露华。
老生岩窟中,但言尸解,不闻其他。
这首诗《前缓声行(其二)》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描绘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诗中开篇“人生奄忽,托体于山阿”,以“奄忽”形容生命的短暂,如同转瞬即逝的云烟,暗示了人生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接着,“亲爱送未归,子孙谣歌”,描绘了亲人离散、后辈欢歌的场景,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使我对酒,忳郁抑以滂沱”,诗人借饮酒来排遣内心的愁绪,却难以真正解脱,情感的压抑如同暴雨般倾泻而出,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巢中黄口鷇,枝上白项乌”,通过自然界的鸟儿,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同时也暗示了人世间的无常。黄口鷇与白项乌的对比,既是对生命形态的描绘,也是对生命状态的隐喻。
“但见求仙采药子,不饮不食,饥啖柏实,渴饮露华”,这一句描绘了追求长生不老者的形象,他们通过食用柏实、饮用露水来寻求长寿,但这种行为最终是否能实现长生,诗中并未给出明确答案,留给读者深思。
“老生岩窟中,但言尸解,不闻其他”,最后两句描述了在山洞中修行的老者,他们谈论的是“尸解”——一种传说中的修道之术,即肉体化为尘土,灵魂得以超脱。这反映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描绘,以及对生命意义、长生不老、精神解脱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和对超越物质世界束缚的向往。
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
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
坠絮伤春目,舂涛废夜眠。
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