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鞋疏到笋篱东,惯得苍苔把径封。
已愧君诗足真味,尚将鸡肋较驼峰。
芒鞋疏到笋篱东,惯得苍苔把径封。
已愧君诗足真味,尚将鸡肋较驼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田园生活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首句“芒鞋疏到笋篱东”中的“芒鞋”是古代农夫劳作时所穿的一种草编鞋,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脚步已经踏入到竹篱笆后的田间小径,显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第二句“我惯得苍苔把径封”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习以为常,以至于苔藓都沿着小径生长起来,将小径覆盖,这里“苍苔”既是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暗示了一种时间的沉淀和静谧。
第三句“我愧君诗足真味”中,“君诗”指的是朋友或同道之人的诗作,诗人表示对其深具赞赏,因为那诗作充满了“真味”,即真挚自然的情感。最后一句“尚将鸡肋较驼峰”则是用一个比喻来表达诗人自己的创作理念,“鸡肋”原本无肉,形容诗中的意象精微细致;“驼峰”指的是骆驼的峰背,形容诗中意境之高远。这里诗人自谦地说,即使是自己平日里看似不起眼的作品,也还能与那些高远如骆驼峰的佳作相比。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诗歌创作理念的表达,展示了诗人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心境。
粉淡与妖红,占尽阳和出。
春去在商量,更费吟人笔。
此是洛阳花,尚带长安日。
持上使君墀,宝瓶分甲乙。
作亭名逍遥,此理诚不虚。
宽于一天下,原宪惟桑枢。
况我卜清旷,风雨庇有馀。
方池容潋滟,小径足萦迂。
花木颇窈窕,松筠亦扶疏。
鸣蛙送鼓吹,好鸟来笙竽。
可琴亦可咏,可饮亦可娱。
盘虽无下箸,宾食亦有鱼。
恢论或申旦,隐几忘移晡。
困来展足眠,醉倒从人扶。
率尔但付畅,因烦而领无。
邺侯三万轴,方朔五车书。
弃置复弃置,任自相贤愚。
无妨吾逍遥,此乐诚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