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山水地,便有卜居心。
终岁风尘里,何年沧海浔?
洞寒泉滴细,花暝石房深。
青壁须留姓,他时好共寻。
每逢山水地,便有卜居心。
终岁风尘里,何年沧海浔?
洞寒泉滴细,花暝石房深。
青壁须留姓,他时好共寻。
这首诗名为《寄隐岩》,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首句“每逢山水地,便有卜居心”,开篇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山水之地,不仅风景宜人,更能让人心灵得到宁静与净化,因此诗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此定居的想法。
接着,“终岁风尘里,何年沧海浔?”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不满。在繁忙喧嚣的尘世中度日,何时才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呢?这里“沧海浔”象征着理想的隐居之所,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渴望。
“洞寒泉滴细,花暝石房深”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幽深的画面。山洞中的泉水细流不息,夜晚的花朵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石房深处更是隐秘而神秘。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深邃。
最后,“青壁须留姓,他时好共寻。”诗人希望在青翠的山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期待未来有人能发现并一同探寻这片隐居之地。这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后世的一种期许,希望有志之士能够理解并追求这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
整体而言,《寄隐岩》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一岁春光九十日,三分已是一分休。
何曾快见花烧眼,只解潜催雪满头。
莫问穷通求季主,自齐生死学庄周。
终须摆脱人间事,高逐冥鸿狎海鸥。
昔有二大士,比迹相差池。
一隐卢老堂,一作贫舍儿。
任缘本无意,音韵偶追随。
高唱既绝诣,豹隐那得窥。
颖公实静者,妙赏心自知。
以此墨守虑,远继白雪词。
首叙同契语,生死一推移。
末祛唱酬迹,风月非所私。
中间任游戏,不假永篇题。
自此探骨髓,杜兰杂香蘼。
翻思前作者,往往求其皮。
彼非不论量,泛浪忽深思。
但取偶世语,高调终莫追。
颖公整襟量,峭耸乘嵚危。
冥搜尚论古,快警耳目疑。
不从禅寂缚,此道信权奇。
头如青山手如雨,十日瓦沟鸣羯鼓。
南城病客偏作愁,鱼游浅釜蛙同渚。
去年曾困夏畦乾,巫祝陈牲女师舞。
淮南米贱隔关河,漫道归期久已许。
谁同著力破愁城,愿备前行插飞羽。
那知物理自乘除,原思五秉公西庾。
暑雨祁寒人莫嗟,洁笾涤豆神其吐。
茅檐生意满晴川,方信齑肠能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