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无一直,百直无一遇。
借问遇者谁,正人行得路。
中丞薜存诚,守直心甚固。
皇明烛如日,再使秉王度。
奸豪与佞巧,非不憎且惧。
直道渐光明,邪谋难盖覆。
每因匪躬节,知有匡时具。
张为坠网纲,倚作颓檐柱。
悠哉上天意,报施纷回互。
自古已冥茫,从今尤不谕。
岂与小人意,昏然同好恶。
不然君子人,何反如朝露。
裴相昨已夭,薛君今又去。
以我惜贤心,五年如旦暮。
况闻善人命,长短系运数。
今我一涕零,岂为中丞故。
百人无一直,百直无一遇。
借问遇者谁,正人行得路。
中丞薜存诚,守直心甚固。
皇明烛如日,再使秉王度。
奸豪与佞巧,非不憎且惧。
直道渐光明,邪谋难盖覆。
每因匪躬节,知有匡时具。
张为坠网纲,倚作颓檐柱。
悠哉上天意,报施纷回互。
自古已冥茫,从今尤不谕。
岂与小人意,昏然同好恶。
不然君子人,何反如朝露。
裴相昨已夭,薛君今又去。
以我惜贤心,五年如旦暮。
况闻善人命,长短系运数。
今我一涕零,岂为中丞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和对直道的坚守,以及对于时世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百人无一直,百直无一遇”表达了正直之人的稀少和难以遇见,接着借问那些能行得正路的人是谁,强调了中丞薜存诚守直心甚固。这部分展现了诗人对于直道的重视和对正直官员的赞赏。
在“皇明烛如日,再使秉王度”一句中,诗人借用光明的烛火比喻国政的明达,再次委任能者掌握国家度量的象征,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接着,“奸豪与佞巧,非不憎且惧”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奸邪之人的憎恶和担忧。
“直道渐光明,邪谋难盖覆”表明了正义终将显露,而阴谋诡计终究无法永远掩盖。诗人通过“每因匪躬节,知有匡时具”表示了对于时势的洞察力,以及对能够匡扶时政的人才的认可。
在后半部分,诗人借“张为坠网纲,倚作颓檐柱”形象地表达了对正直之人的依靠和支持。接着,“悠哉上天意,报施纷回互”则是对天意的感慨,认为天道会给予善恶以报应。
“自古已冥茫,从今尤不谕”表达了诗人对于古往今来世事难明的无奈和困惑。随后,“岂与小人意,昏然同好恶”则是对那些不能辨别善恶,只知跟从众人的愚昧状态的批评。
“不然君子人,何反如朝露”这句诗强调了君子的品格和行为应当坚持,不应像早晨的露水那样短暂易逝。紧接着,“裴相昨已夭,薛君今又去”则是对已故去之贤官的怀念和惋惜。
最后,“以我惜贤心,五年如旦暮”表达了诗人对于贤能之人的珍视,以及时间流逝、人才易逝去的感慨。“况闻善人命,长短系运数”则是对善良之人命运长短由天定数的无奈接受。而末尾“我一涕零,岂为中丞故”则是诗人对于自己的孤独处境和悲哀,以及是否因为思念薛中丞而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直道的坚守、对贤能之人的怀念以及对于时世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追求和对人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