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竹成尖渍墨挥,殊涂漆简却同归。
尽饶毛颖谁封管,恰似蒙恬未合围。
荒略粗分今与昨,鲁鱼孰辨是耶非。
穹庐笔策赤书就,邮递还从马上飞。
削竹成尖渍墨挥,殊涂漆简却同归。
尽饶毛颖谁封管,恰似蒙恬未合围。
荒略粗分今与昨,鲁鱼孰辨是耶非。
穹庐笔策赤书就,邮递还从马上飞。
此诗《蒙古土风杂咏十二首(其十)竹笔》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描绘了竹笔的制作与用途,以及其在蒙古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首句“削竹成尖渍墨挥”,生动展现了竹笔的制作过程,竹子被精心削成尖锐的笔尖,然后浸染上墨水,准备书写。次句“殊涂漆简却同归”,对比了竹笔与漆简的不同材质,但它们在书写功能上是相通的,都承载着文字的传递。
“尽饶毛颖谁封管”一句,将竹笔与毛笔进行了比较,毛颖指的是毛笔的笔毛,而竹笔则以其独特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独树一帜。接下来,“恰似蒙恬未合围”引用了蒙恬造笔的历史典故,蒙恬是秦朝著名的将军和发明家,他改进了毛笔的制作,使得书写更为便捷。此处诗人以蒙恬未完成的围圈比喻竹笔的独特之处,暗示竹笔在书写艺术上的创新与贡献。
“荒略粗分今与昨”表达了竹笔在时间长河中,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都是记录与传承的重要工具。“鲁鱼孰辨是耶非”借用古代文字误读的典故,强调了竹笔在书写时的重要性,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意义的误解。
最后,“穹庐笔策赤书就,邮递还从马上飞”描绘了竹笔在蒙古草原上的应用场景。在辽阔的草原上,牧民们利用竹笔在羊皮或兽皮上书写,这些珍贵的文字通过骑手的快速传递,跨越千山万水,连接起不同的部落与文明。这一句不仅体现了竹笔在蒙古文化中的实用价值,也展现了其在沟通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整首诗通过对竹笔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在书写艺术与文化传播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