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离南康县,不知何处村。
荒郊霜洒道,野店犬应门。
市尾人声闹,津头水气昏。
云开双髻出,髣髴月梳痕。
已离南康县,不知何处村。
荒郊霜洒道,野店犬应门。
市尾人声闹,津头水气昏。
云开双髻出,髣髴月梳痕。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的《晓行》,描绘了清晨离开南康县后所见的乡村景象。首句“已离南康县”交代了行者的出发点,接着“不知何处村”流露出一种迷茫与新奇感,暗示了旅途中的探索未知。
“荒郊霜洒道,野店犬应门”两句通过“荒郊”和“霜洒道”渲染出清晨野外的寂静与冷清,而“野店犬应门”则以犬吠声打破寂静,增添了生活气息。接下来,“市尾人声闹,津头水气昏”转向描述村庄近处的市集喧嚣和河边的朦胧水汽,动静结合,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热闹与宁静。
最后两句“云开双髻出,髣髴月梳痕”运用了比喻,将山峦比作女子的发髻,形象地描绘了云雾散去后山峰的轮廓,仿佛是月光梳理过的痕迹,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整体上,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晓行所见的乡村风光,富有画面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受。
江心秋月满,江上澄潭清。
试举蓬窗望,忽闻新雁声。
高翻银汉影,凄断玉关情。
海国来何暮,云端试一鸣。
偏宜霜露冷,不畏稻粱轻。
嘹喨推先后,联翩见弟兄。
遥空疑裂帛,按柱学调筝。
别却三河曲,桥居五穗城。
自应因戈避,不更为弦惊。
夫婿长离别,何曾事远征。
昔闻岩洞奇,乃在兹山麓。
巨石垒作门,涂槩结为屋。
天巧既有馀,人事岂不足。
天畔闻风涛,行边翳花竹。
苔古云自封,林深径乃曲。
洗耳有清泉,聆音如漱玉。
昔有大隐人,于此卧空谷。
九还炼未成,五车应可读。
身在朝野间,名岂世途局。
欲勒北山文,谁知西州哭。
怅然怀千秋,到此豁心目。
南岳何年奠此封,浮来片片玉芙蓉。
遥瞻上界馀千仞,初入名山第一峰。
洞口朱明悬旧迹,祠旁丹灶觅遗踪。
云深羽客差能指,酒熟居人尚可供。
暂息欲移香石榻,数声犹似定林钟。
月明半带霜华冷,山色围将紫翠重。
杳杳仙源知不远,迢迢清梦未能逢。
朝来济胜愁无具,安得茅家杖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