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风化亦崇文,齐趁髫年细讨论。
手捧一枝新削简,树荫深处拜阿浑。
自来风化亦崇文,齐趁髫年细讨论。
手捧一枝新削简,树荫深处拜阿浑。
此诗《风化》由清代诗人萧雄所作,描绘了古代文人雅士在自然环境中的求学与探讨场景。
首句“自来风化亦崇文”,开篇点明自然界的风化作用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暗示了古人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次句“齐趁髫年细讨论”,描述一群孩童在幼年时期便聚在一起,认真地探讨学问,体现了古代教育从早开始的传统。
接着,“手捧一枝新削简”,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手持新削的竹简,准备书写或学习的情景,竹简是古代常用的书写材料,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传递。最后,“树荫深处拜阿浑”,则展现了孩子们在树荫下向一位长者(阿浑)请教学习的场景,通过这一细节,凸显了师徒之间的尊师重道和求知精神。
整首诗以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古代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以及师徒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色与价值。
烟锁长堤,云横孤屿,断桥流水溶溶。
凭阑凝望,远目送征鸿。
桃叶溪边旧事,如春梦、回首无踪。
难忘处,紫薇花下,清夜一尊同。
东城,携手地,寻芳选胜,赏遍珍丛。
念紫箫声阕,燕子楼空。
好是卢郎未老,佳期在、端有相逢。
重重恨,聊凭红叶,和泪寄西风。
轻雷骤雨,洗千岩浓翠,层峦森列。
衣袂凉生,丛竹外、时有飞萤明灭。
云浪鳞鳞,兰舟泛泛,共载一轮月。
五湖当日,未应此段奇绝。
归路横玉惊鸾,叫云清似水,悠扬天末。
玉宇琼林凝望处,依约广寒宫阙。
老去情钟,此心仍在,未肯甘华发。
清欢留作,异时嘉话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