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被欺屈,三官须为申。
朝朝团坐入,渐渐曲精新。
断榆翻作柳,判鬼却为人。
天子抱冤屈,他于陌上尘。
百姓被欺屈,三官须为申。
朝朝团坐入,渐渐曲精新。
断榆翻作柳,判鬼却为人。
天子抱冤屈,他于陌上尘。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公。王梵志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百姓在权力面前的无奈与抗争。诗中“百姓被欺屈”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弱势群体遭遇不公正待遇的同情。接着,“三官须为申”暗示了百姓希望通过神灵来申诉冤屈,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官方正义的失望。
“朝朝团坐入,渐渐曲精新”描绘了百姓每日聚集在一起,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或安慰的情景,体现了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断榆翻作柳,判鬼却为人”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榆树被砍断后长成柳树,判鬼变成了人,象征着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暗示了希望与转变的可能性。
最后,“天子抱冤屈,他于陌上尘”将视角转向了最高统治者,表达了对天子也未能摆脱冤屈的感慨,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不公的普遍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复杂面貌,以及诗人对于社会公正的深切忧虑和渴望。
山如屏障阜如钟,中有巍巍古梵宫。
六代兴王俱扫迹,一僧遗塔尚摩空。
万松雪类长波挂,八水源从异域通。
家在天台最深处,见山还忆故山中。
一代名流世许谁,独公皎皎著明晖。
少摅妙蕴聊持橐,欲振孤风便拂衣。
愧我仰高乖晤对,羡君请益探玄微。
今朝刮眼看遗墨,更觉平生万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