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渔阳外,凄凄塞草腓。
满城炊白骨,几处捣寒衣。
细雨连狐啸,惊风断雁飞。
长安多戍妇,可复梦金微。
八月渔阳外,凄凄塞草腓。
满城炊白骨,几处捣寒衣。
细雨连狐啸,惊风断雁飞。
长安多戍妇,可复梦金微。
这首《塞上曲(其二)》描绘了边塞的凄凉景象与战争带来的悲惨现实。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八月渔阳外,凄凄塞草腓。” 开篇即点明时节与地点,八月的渔阳,边塞草木凋零,一片萧瑟之景。这里运用了“凄凄”和“腓”这两个词,生动地描绘出边塞草木因寒冷而枯萎的情状,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氛围。
“满城炊白骨,几处捣寒衣。” 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边塞城市,描述战争带来的残酷后果。满城炊烟中飘散的是白骨,几处捣衣声中蕴含的是对亲人的思念。这两句通过对比,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痛苦。
“细雨连狐啸,惊风断雁飞。” 细雨与狐啸,惊风与雁飞,这些自然界的景象在诗中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细雨连绵,狐啸凄厉,暗示边塞环境的恶劣;惊风呼啸,雁群惊飞,则象征着战乱中的动荡不安。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哀愁与悲凉的画面。
“长安多戍妇,可复梦金微。” 最后两句将视角拉回长安,指出边塞战争不仅影响到边疆地区,也波及到遥远的都城。戍妇们远离家乡,思念亲人,她们的梦中或许还存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现实却是残酷的。这里通过对比长安与边塞,表达了对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生活的苦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万峰高插天,突立如削铁。
仄径蟠修虬,萦纡出山脊。
中逢丛竹林,夕阳漏深碧。
石腹呀然开,危楼架岩隙。
静者白云栖,微听暗溜滴。
跨空虹梁横,达傍月牖辟。
古藤纷倒垂,异卉茁如织。
锐欲穷幽探,老恨乏足力。
诡奇非一状,知是真灵宅。
仙姝冰雪姿,来此餐松液。
遐举在何年,丹灶无遗迹。
似闻笙鹤声,空山风露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