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尽溪流沮洳浑,幽人昼卧懒开门。
诸邻鹅鸭顿亡赖,一夕鱼虾无半存。
及此焦枯方有祷,从而暴殄岂堪论。
清漪绿竹城南路,回首吾庐正断魂。
挽尽溪流沮洳浑,幽人昼卧懒开门。
诸邻鹅鸭顿亡赖,一夕鱼虾无半存。
及此焦枯方有祷,从而暴殄岂堪论。
清漪绿竹城南路,回首吾庐正断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开篇“挽尽溪流沮洳浑”展示了隐者对周遭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溪水被挽留得曲折蜿蜒,显示出一种安静而又有些许混浊的状态。这与下文中人的懒散生活相呼应,透露出一股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情怀。
“幽人昼卧懒开门”则直接表达了隐者的生活态度,他沉醉于自己的小世界,不为世事所扰。这与古代文人常说的“高隐”理念相契合,表现出对世俗纷争的超脱和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实。
接下来的“诸邻鹅鸭顿亡赖,一夕鱼虾无半存”则描绘了隐者生活中的某种困窘状态。邻里的家禽家畜失去了,夜里连鱼虾这样的食物也难以得到,这反映出隐者的生活并不丰裕,但他依然选择这份清贫。
“及此焦枯方有祷,从而暴殄岂堪论”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某种无奈和不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隐喻着自己内心的不平和忧虑,但这种情感并未发展为激烈的情绪,而是停留在一种沉思之中。
最后,“清漪绿竹城南路,回首吾庐正断魂”则是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一种赞美。诗人在此描述了他居住的城南路边,那里的清泉和绿竹营造出一片静谧的氛围。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是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寄托和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态度,以及他在自我选择的道路上所表现出的超然与坚守。
弥勒栖神兜率天,下生此土犹久远。
化身无数在世间,善慧大士乃其一。
于中深秘菩萨行,而外示现凡夫相。
佃猎渔捕悉与同,娶妻生子亦复尔。
忽然照水知宿因,本来神智皆具足。
双林净土坐道场,说法度脱无量众。
为欲化导群生故,六度四心为依止。
田园庐舍诸器用,奴婢妻子亦弃捐。
而以营修大法会,盖行布施摄悭贪。
强夫暴客与魔民,豪夺追逐共诬谤。
更以软语安慰之,盖行忍辱摄瞋恚。
精进摄诸懈怠者,昼夜行道不休息。
持戒摄诸毁禁者,敷草而坐食粗粝。
智惠禅定无有边,摄诸痴乱亦如是。
慈悲喜舍救众生,微妙宏深难测识。
虽依如是众法门,亦不于此而常住。
辨才演说无滞阂,譬如空谷中答响。
歌颂句偈自成章,纵横颠倒皆通达。
神通游戏得自在,聊以折伏不信心。
异香殊相放妙光,一叩宫门馀悉启。
住是解脱不思议,正如长者维摩诘。
应世阐化靡不齐,故于行道常接后。
化缘已毕示寂灭,迄今何翅五百年。
虽有文字传未来,芜颣不能发实相。
我观龙津大居士,已能深入不二门。
应缘虽现宰官身,于诸世味如嚼蜡。
燕闲清净无所为,乃以笔墨为法施。
芟除润色出妙语,善慧之书乃光焰。
佛子若观善慧书,当知三士无异法。
毗耶离城双树林,及此龙津元一处。
受持读诵善思维,普愿发心无上道。
《双林善慧大士录赞》【宋·李纲】弥勒栖神兜率天,下生此土犹久远。化身无数在世间,善慧大士乃其一。于中深秘菩萨行,而外示现凡夫相。佃猎渔捕悉与同,娶妻生子亦复尔。忽然照水知宿因,本来神智皆具足。双林净土坐道场,说法度脱无量众。为欲化导群生故,六度四心为依止。田园庐舍诸器用,奴婢妻子亦弃捐。而以营修大法会,盖行布施摄悭贪。强夫暴客与魔民,豪夺追逐共诬谤。更以软语安慰之,盖行忍辱摄瞋恚。精进摄诸懈怠者,昼夜行道不休息。持戒摄诸毁禁者,敷草而坐食粗粝。智惠禅定无有边,摄诸痴乱亦如是。慈悲喜舍救众生,微妙宏深难测识。虽依如是众法门,亦不于此而常住。辨才演说无滞阂,譬如空谷中答响。歌颂句偈自成章,纵横颠倒皆通达。神通游戏得自在,聊以折伏不信心。异香殊相放妙光,一叩宫门馀悉启。住是解脱不思议,正如长者维摩诘。应世阐化靡不齐,故于行道常接后。化缘已毕示寂灭,迄今何翅五百年。虽有文字传未来,芜颣不能发实相。我观龙津大居士,已能深入不二门。应缘虽现宰官身,于诸世味如嚼蜡。燕闲清净无所为,乃以笔墨为法施。芟除润色出妙语,善慧之书乃光焰。佛子若观善慧书,当知三士无异法。毗耶离城双树林,及此龙津元一处。受持读诵善思维,普愿发心无上道。
https://shici.929r.com/shici/tJ6KUvvRs.html
篱边老却陶潜菊,开花无数黄金钱。
且看欲尽花经眼,饮如长鲸吸百川。
只今漂泊干戈际,方外酒徒稀醉眠。
腐儒衰晚谬通籍,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畦遗穗已荡尽,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武陵欲问桃花源。
山馆风光随分好,方塘碧长萋萋草。
杨花摇荡入疏帘,又是一年春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