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室闲心镜,虚堂剔慧灯。
外头明皎皎,里面晃腾腾。
黍米光中现,银蟾水底澄。
悬胎金鼎内,一粒大丹凝。
静室闲心镜,虚堂剔慧灯。
外头明皎皎,里面晃腾腾。
黍米光中现,银蟾水底澄。
悬胎金鼎内,一粒大丹凝。
这首诗以“镜中灯”为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道家修炼中的精神境界与实践过程。首句“静室闲心镜”,描绘了一幅内心宁静、环境清幽的画面,暗示了修炼者在静室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清明,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自己的心灵世界。接着,“虚堂剔慧灯”进一步强调了在空灵的殿堂里点燃智慧之灯的重要性,象征着通过修行点亮内在的智慧光芒。
“外头明皎皎,里面晃腾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外部世界的明亮与内部心灵的波动相对比,表达了在修炼过程中,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平静之间的关系。外部世界虽然明亮,但真正的光明来自于内心的觉醒与净化。
“黍米光中现,银蟾水底澄”则将修炼的成果具象化,通过“黍米光”和“银蟾水底”的比喻,形象地展示了修炼者在内心深处发现的光明与清澈,如同在微小的黍米中发现了光亮,在深水之下看到了银色的满月,寓意着在细微之处也能发现宇宙的奥秘与生命的真谛。
最后,“悬胎金鼎内,一粒大丹凝”点明了修炼的最终目标——在金鼎(象征炼丹炉)中孕育出一颗凝聚了道家精髓的大丹,这颗大丹代表着修炼者的灵性升华与内在的圆满。整个诗句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构建了一个从外在世界到内在心灵,再到精神升华的完整修炼过程图景,体现了道家哲学中追求内在和谐与宇宙真理的深邃思想。
妾嫁来沙漠,经冬向晚时。
和明以合调,翼以当威仪。
红脸偏承宠,青蛾侍妾时。
□□□□□,每怜岁寒期。
今果连其病,容华渐渐衰。
五神俱总散,四代的危危。
月华来映塞,风树已惊枝。
鍊药须岐伯,看方要巽离。
此间无本草,何处觅良师。
妾貌如红线,孤鸾视影犹□□,龙剑非人尚忆雌。
妾死若留故地葬,临时请报汉王知。
瓜果重陈,鹊桥还驾,屈指刚经一月。
忙煞天孙,又把灵机丝辍。
寒温话、此际无多,别离情、这回休说。
乞天公、再闰三更,人间天上均欢悦。
谁知我独含愁,却似褪节黄杨,禁声啼鴂。
钿盒金钗,一度一番呜咽。
针楼上、人去尘封,犊鼻裈、近来斯裂。
便重重,綵结红丝,尽是荀郎血。
四十今朝是。镇无端、孤舟满载,一天离思。
半世风霜摇落尽,槁项真成穷士。
岂甘作、庸庸馀子?
生不同时逢狗监,困泥途、谁荐雄文似。
愁不断,如江水。行行渐指吴闾地。
记当年、平章花月,裁红缕翠。
忽漫光阴催转轴,精力已销亡矣。
怕华发、星星垂耳。
剩有公荣堪与饮,纵凄凉、客路休辞醉。
歌金缕,祝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