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有疑无认未真,月明紫塞倍精神。
三秋写照空中现,万里随行分外亲。
荻渚烟销怜一片,湘江浪静印全身。
穿云何处留痕迹,惆怅挥弦目送人。
似有疑无认未真,月明紫塞倍精神。
三秋写照空中现,万里随行分外亲。
荻渚烟销怜一片,湘江浪静印全身。
穿云何处留痕迹,惆怅挥弦目送人。
这首《雁影》由明代诗人盛镛所作,通过对雁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情感寄托。
首句“似有疑无认未真”,以疑问的语气描绘了雁影的若隐若现,给人以遐想的空间,仿佛雁影在月光下时有时无,难以捉摸。接着,“月明紫塞倍精神”一句,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月夜下的边塞,雁影在明亮的月光下显得格外生动,赋予了边塞一种独特的生命力。
“三秋写照空中现,万里随行分外亲”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雁影在天空中的呈现,仿佛是秋天的写照,又像是远行者的伴侣,无论距离多远,都显得格外亲近。这里不仅表现了雁影的美丽,也蕴含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荻渚烟销怜一片,湘江浪静印全身”则通过对比手法,将雁影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表现出雁影在静谧的环境中显得更加动人。雁影在烟消云散的芦苇洲上显得怜爱,而在湘江波平浪静的水面映出全身,更显其清幽之美。
最后,“穿云何处留痕迹,惆怅挥弦目送人”表达了雁影在云层中穿梭,虽留下过痕迹,但最终还是消失在视野之中,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离别之苦的感慨。诗人通过雁影的离去,寄托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通过雁影这一意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平昔怀壮观,欲浮沧海游。
乖暌未即去,叹恨成淹留。
纵步越山顶,危亭停斗牛。
顾视东北轩,烟云莽浮浮。
气象凌万有,心胆森相投。
暂欣区雾明,三江如带流。
信哉天地大,荡荡难为侔。
迤逦睨山川,微茫使人愁。
春晓看晴旭,秋宵悬玉钩。
未遂逢海若,空然想蓬丘。
老氏患有身,安得六翮修。
终期赤松辈,敖荡成蛟虬。
朝阴昼多雨,少见日有光。
四顾天地惨,万物皆茫茫。
占书久不读,何暇推雨旸。
试以人事说,讶此非吉祥。
日者人君象,照临及遐荒。
岂容一物掩,有若自晦藏。
明主躬听断,万事付纪纲。
赏罚信且必,威令非不强。
天子报应间,安得阴侵阳。
疑是蛮寇起,势力殊猖狂。
王师仅四万,灵旗指边疆。
州郡少羡卒,馈挽须丁黄。
父子罢敛穫,女妻急缝裳。
老母哭不忍,痴儿亦徬徨。
将行痛诀别,意谓趋死乡。
小忧止窜匿,大患在杀伤。
蜀人不惯此,闻者皆仓惶。
所以作霾雾,终日争飘飏。
秋毫与天地,自古不比方。
中国及夷獠,何足校短长。
帷幄巳坐胜,虎貔谁可当。
天威一扫荡,不使存微芒。
何时捷书至,喜声复锵锵。
霄汉忽开霁,金乌欲飞翔。
登高赋常武,注目瞻扶桑。
此愿殊未适,百忧满羁肠。
《朝阴》【宋·吕陶】朝阴昼多雨,少见日有光。四顾天地惨,万物皆茫茫。占书久不读,何暇推雨旸。试以人事说,讶此非吉祥。日者人君象,照临及遐荒。岂容一物掩,有若自晦藏。明主躬听断,万事付纪纲。赏罚信且必,威令非不强。天子报应间,安得阴侵阳。疑是蛮寇起,势力殊猖狂。王师仅四万,灵旗指边疆。州郡少羡卒,馈挽须丁黄。父子罢敛穫,女妻急缝裳。老母哭不忍,痴儿亦徬徨。将行痛诀别,意谓趋死乡。小忧止窜匿,大患在杀伤。蜀人不惯此,闻者皆仓惶。所以作霾雾,终日争飘飏。秋毫与天地,自古不比方。中国及夷獠,何足校短长。帷幄巳坐胜,虎貔谁可当。天威一扫荡,不使存微芒。何时捷书至,喜声复锵锵。霄汉忽开霁,金乌欲飞翔。登高赋常武,注目瞻扶桑。此愿殊未适,百忧满羁肠。
https://shici.929r.com/shici/sJJHlJY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