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哉糟粕矣,煨烬莫疑秦。
韦编三绝后,谁是醒经人。
果哉糟粕矣,煨烬莫疑秦。
韦编三绝后,谁是醒经人。
这首诗以“醉经楼”为背景,探讨了对经典著作的不同态度与解读。首句“果哉糟粕矣,煨烬莫疑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经典著作比作糟粕,暗示了对传统经典的质疑和批判。接着,“煨烬莫疑秦”则可能暗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进一步强调了对传统权威的挑战。
接下来的“韦编三绝后,谁是醒经人。”则转向了对阅读和理解经典的思考。韦编三绝典出《史记》,原指孔子读《易》时,翻阅次数之多以至于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这里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对深入研读经典、理解经典的肯定。然而,紧接着的“谁是醒经人”则提出了一个疑问:在众多深入研究经典的人中,又有谁真正能跳出传统框架,以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经典呢?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传统经典与现代解读之间关系的思考,既有对经典的尊重和深入研究的肯定,也隐含了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探索。
惠山天下第一泉,阳羡百草不敢先。
二绝独与端石便,不受翠铁黄金煎。
古来风韵擅玉川,日高丈五犹打眠。
山中旧事今不然,石铫不在坡炉塼。
伯机卓荦美少年,好官不做自取廉。
床头月俸无一钱,手续陆羽经二篇。
我有片石出古端,瓜师斲成无脚铛。
为君置之书几边,自汲活水烹新烟。
不待七碗肌骨仙,飞去玉皇香案前。
天公高高望眼穿,百姓堕落深深渊,无人敢说江南天。
粤从动静极互根,裂为二气分五行。
未有二气先有理,理与气合人物生。
人惟禀得天地气,故为耳目形口鼻。
人惟禀得气之理,故为仁义为礼智。
气为人形理为心,同是水木火土金。
今人问气不问理,茫茫只向天外寻。
人而不仁木已死,不须更论败在子。
人而薄义金已伤,如何却说生在巳。
无礼无智水火灭,不忠不信土气绝。
人于心上斩了根,是气安从有萌檗。
出门一笑逢星翁,谈天议论迥不同。
若能论气又论理,太极只在挑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