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
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
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
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
化身为医忘其躯,草书非学聊自娱。
落笔已唤周越奴,苍鼠奋髯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肤。
游龙天飞万人呼,莫作羞涩羊氏姝。
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
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
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
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
化身为医忘其躯,草书非学聊自娱。
落笔已唤周越奴,苍鼠奋髯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肤。
游龙天飞万人呼,莫作羞涩羊氏姝。
此诗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六观堂老人草书》。这首诗通过对梦幻与现实、生命与死亡的思考,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寄托的情怀。
“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开篇即点明万物皆有其形象,但这些形象如同梦幻,不可捕捉。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揭示了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
“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这里强调了即便是梦中之事,在梦境中亦有真切感受,而当梦醒之后,这些感觉又仿佛消逝如同泡沫与影子一般,不可追寻。
“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诗人借用自然景象,清晨的露珠尚未被阳光蒸发,而闪电般的悟境已经到来,这种突然而至又迅速消逝的感悟,才是诗人内心深处寻求的真实自我。
“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这里借用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三昧,即一种高级定境状态。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世事的超然态度,以及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坚定。
“化身为医忘其躯,草书非学聊自娱。”诗人化身为医,不再执着于肉体之躯,而是通过草书(即草写,即不拘泥于笔法和形式的自由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也是一种自我娱乐。
“落笔已唤周越奴,苍鼠奋髯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肤。”这里描绘了诗人书写时的景象,笔下生龙活虎,如同古代名士周处、越巂之流,而草书中的线条则如苍老的鼠须,表现出一种生命力和坚韧不拔。同时,剡(刮)去木版上的墨色,展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游龙天飞万人呼,莫作羞涩羊氏姝。”最后一句通过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腾云驾雾、自由翱翔的游龙,而世人的赞叹声中,却不应有所羞涩,如同古代美女羊氏那样的矜持。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苏轼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和艺术创作的态度,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人生无常、梦幻泡影的深刻领悟。
露重蟾寒,风高雁只,静夜犹眷孤芳。
一枝花瘦,难舍是秋光。
偷觑嫦娥宝镜,怜青女、同照飞霜。
江乡里,提鸥挈鹭,晚棹歇渔榔。愁长。
千万户,敲残砧杵,梦在辽阳。
忽胡筑亘动,走马仓皇。
惹起冷蛩声诉,灯剔处、无限凄凉。
相思苦,天涯焰火,何地奏霓裳。
玉窗长别,分今生、不见泪痕弹粉。
春梦潜窥,蓦相逢傍晚,亭亭细问。
背人处,倩妆谁认。朝雨香残,斜门烟亸,耐他思忖。
常时上林芳讯。见玉妃侵晓,撩乱双鬓。
妒杀夭桃,占东风不稳。
如今瘦损,悔前度、挂心提恨。
又欲成阴,一时判与,早莺衔尽。
避嚣小隐林深处,近在少城城畔。
屡浼蚁营,屋烦蜗载,题作慰蹉跎馆。回廊涉遍。
上树杪茅茨,一揩倦眼。
燕燕莺莺,自来自去谁拘管。浮生莫慨蓬转。
者闲适风景,让我先占。
新绿最阴,颓红閟馥,都与好怀相绾。尘缘隔断。
有两版丛书,足供消遣。高卧北窗,觉羲皇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