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江贯道百牛图》
《题江贯道百牛图》全文
宋 / 汤炳龙   形式: 古风

我本山阳田舍叟,家有淮南数千亩。

江南倦客老不归,此田多为势家有。

犹记少年学牧时,去时日出归日西。

我生衣食仰此辈,爱之过于百里奚。

祗今辛苦耕砚席,无处卖文长绝食。

卷中邂逅黑牡丹,相逢喜是曾相识。

负郭无须二顷田,一双栗角能几钱。

数口之家便可饱,要如此图知何年。

平生富贵非所愿,城府近来尤可厌。

何时倒乘牛背眠东风,胜如仰看宣明面。

(0)
翻译
我本是山阳乡下的老农,家中拥有淮南大片田地。
江南漂泊的旅人老了不愿归,这些田地大多落入权贵之手。
还记得年轻时学习放牧的日子,那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的衣食全靠这些人,我对他们的依赖超过百里奚。
如今辛勤劳作在书桌边,文章无处卖,常常忍饥挨饿。
偶然在书中遇到黑牡丹,遇见她欣喜若旧识。
不需要靠近城墙的二十顷田,一双牛角又能值几个钱。
小小的家庭只需这些就能吃饱,想要这样生活不知何时能实现。
一生追求富贵并非我所愿,如今城府深重更令人厌恶。
何时能像牛背上的农夫那样,迎着东风而眠,胜过仰望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
注释
山阳:地名。
淮南:地名,泛指南方地区。
势家:有权势的家庭或个人。
牧时:放牧的时光。
衣食: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资。
百里奚:春秋时期贤臣,比喻对人的高度依赖。
耕砚席:在书桌前耕耘学问。
黑牡丹:可能指书中的典故或意象,非实指。
郭:城墙外。
栗角:牛角,象征财富。
宣明面:比喻权贵的脸孔,带有讽刺意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阳田舍的主人对自己家业的眷恋和生活现状的感慨。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拥有淮南数千亩土地,但这些田地大多已被权势之家所占据,反映出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

诗人随后回忆起年轻时学牧放牛的情景,那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种简单而自足的生活方式。主人公的衣食都依赖这片土地,他对这里的感情超过了百里奚的牲畜,这种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深厚的情感。

然而,如今诗人自己却在辛苦地耕作,而这些劳动并没有带来丰厚的回报。即便是卖文书也难以果腹,书中偶尔遇见熟悉的文字如黑牡丹,也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诗中的“负郭无须二顷田,一双栗角能几钱”表明了生活的贫困,即便是极为简单的家庭开支也需要精打细算。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平生富贵生活的不屑,以及对近在咫尺的城府生活的厌倦。诗中最终寄托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能像画中的百牛一样,倒骑牛背,在东风中安然入眠,这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是诗人心目中的一种理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过往,表达了诗人对于土地、劳动和简单生活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权势 Intervention 和物质主义的不满。

作者介绍

汤炳龙
朝代:宋

汤炳龙(1241-1323),元诗人、学者。字子文,自号北村老民。其先山阳(今淮安)富家,家破后流寓京口(今镇江)。辟庆元市舶提举。学问该博,善谈论。于《四书》、《五经》皆有传注,尤深于《易》。著有《北村诗集》。年八十余卒。
猜你喜欢

满庭芳·凉风吹帽

凉风吹帽,横槊试登高。
想见征西旧事,龙山会、宾主俱豪。

(0)

调笑令·双绿

双绿。
淡匀拂。
两脸春融光透玉。
起来却怕东风触。
本是一团香玉。
飞鸾台上看未足。
贮向阿娇金屋。

(0)

江城子·长庚入梦夜何其

长庚入梦夜何其。
月波迟。
露华滋。
珠褓犀帷,生此宁馨见晋王衍传。
天上麒麟人不识,森果砢,骏权奇。
文章锦绣识新机。
国风诗。
楚人词。
銮殿逢莱,早晚奉论思。
百岁归来如魏武,从老大,好威仪。

(0)

念奴娇·海天向晚

海天向晚,渐霞收馀绮,波澄微绿。
木落山高真个是,一雨秋容新沐。
唤起嫦娥,撩云拨雾,驾此一轮玉。
桂华疏淡,广寒谁伴幽独。
不见弄玉吹箫,尊前空对此,清光堪掬。
雾鬓风鬟何处问,云雨巫山六六。
珠斗斓斒,银河清浅,影转西楼曲。
此情谁会,倚风三弄横竹。

(0)

秋夜独坐有感一章奉呈师说令尹奉议光明主簿

依依客馆夜燃膏,子夜羁愁无处逃。
闲炷炉香听夜雨,快斟杯酒读离骚。
休惊时节云何速,独吊古人殊不遭。
一阵晓寒催画角,朝来爽气碧山高。

(0)

蓦山溪·半生羁旅

半生羁旅,岁度经元夜。
长是竞虚名,把良宵、等闲叶舍。
去年元夜,道得□身间,依旧是,客长安,寂寞孤眠者。
今年元夜。
也则非乡社。
却有人□约,携手□、灯前月下。
那知风雨,此事又参差,成怨恨,独凄惶,清泪潸然洒。

(0)
诗词分类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诗人
黄仲昭 曹溶 曹伯启 宋伯仁 冯山 李处权 赵长卿 释智圆 凌义渠 丘葵 奕绘 释慧远 黎贞 李宪噩 周之琦 杨玉衔 释绍嵩 释慧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