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周人咏黍离,不期亲到闵周时。
一朝小雅废将尽,何处如今更有诗。
长恨周人咏黍离,不期亲到闵周时。
一朝小雅废将尽,何处如今更有诗。
这首诗《和筹堂述怀(其一)》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长恨周人咏黍离”开篇,引出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与反思。
“长恨周人咏黍离”,引用了《诗经·王风·黍离》中的典故,原诗描述了周朝灭亡后,一位周朝遗民路过故都,看到一片荒凉景象,不禁悲从中来,唱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诗句,以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和哀伤。这里,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时也暗含着对现实的隐忧。
“不期亲到闵周时”,意为没想到自己会亲自经历这样的时代,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深切关注和忧虑。这里的“闵周时”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映照,暗示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感知。
“一朝小雅废将尽,何处如今更有诗”,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小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代表了古代文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追求。诗人感叹,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似乎正在消逝,再也难觅如诗般美好的情感表达。这不仅是对文学艺术的担忧,更是对社会风气和人文精神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文化传承的深深忧虑。在金末元初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李俊民以诗言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
大曾秀发如层颠,小曾秋水随方圆。
二豪说诗气旷逸,而我老坐如蹲猿。
弟兄骏气骥堕地,自怜老欲蚕三眠。
一庵收身万事外,但有坏衲长堆肩。
会看连璧登集贤,腰间累累金印悬。
分缘自是公家事,安知不秉卿相权。
平生忠义要活国,浓笑东川无杜鹃。
古城野寺□□□,白灰已烬馀凝烟。
瘴痾未损方曲臂,静如鸿鹤就拘挛。
清诗寄我忽惊矍,秀对白鸥春水前。
长哦曳履□□□,馀韵发越鸣朱弦。
坐令万象受控勒,知君有笔真如椽。
细看字字有根蒂,满掬明珠谁为穿。
诗坛从此不敢诩,受降君已临中坚。
君不见功名欲致砚磨铁,桑公人间驹汗血。
五季干戈争夺中,低摧几不保臣节。
又不见相如赋工合骚雅,九重偶有赏音者。
及见但为上林令,断国反在淄川下。
长笑两事俱外物,自怜不是封侯骨。
独爱华亭百袖师,小艇横蓑一竿竹。
久住湘江谙水脉,揭蓬惯看湘西月。
闻道公眠画戟丛,相寻长恨城闉隔。
去年卜居城北地,客心每有悲笳碎。
惭愧诗筒走老兵,病眼那容见新制。
老来情绪那忍说,夙瘴乘之觉疲薾。
此生梦幻姑置之,半掩残经香篆灭。
湘中清境享已饫,湘山多情慰心素。
年来更欲学睦州,古寺闭门工织屦。
湘西今日云生早,岳麓雪晴看愈好。
朱栏青琐寄木杪,下临绝壑青松道。
知谁沙步泊渔舟,舟中应容寂音老。
爱山谁复如君者,一幅湘西和我画。
分身亦欲看京华,要使痴儿惊羽化。
沙村宿雨馀,炊烟淡寒色。
山墟蚕市休,野饭渔舟隔。
忽逢柳际门,知有道人宅。
扣扉山答响,童子出迎客。
空庭竟何有,冻死千岁柏。
钟鸣食时至,老僧揖就席。
香粳定宿舂,露葵应晓摘。
羌饥一饭美,何啻万钱直。
风轩纳山翠,引手扪石壁。
爱此玉崔嵬,岁久自崩拆。
下有洄涡泉,甘凉冰齿颊。
勿轻一脉微,去涨万顷泽。
吾行无疾徐,住佳去亦得。
欲收有声画,绝景为摹刻。
兴来勿复缓,转顾成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