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
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
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
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知识的渴望。"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表明诗人长时间研读《易经》,并且每天吟诵诗歌,到了一种心力交瘁的地步,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刻苦钻研,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忧虑和对知识的追求。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美好的东西无法理解,只能通过简单的野菜来比喻自己想要推荐给朋友的珍贵事物,这里的"芹芷"象征着纯洁和高洁,是对友情的一种赞美。
"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诗人感慨于难以找到真正能理解自己的人,即使是善良的朋友,也可能因为身体瘦弱而感到担忧。"后有知音"则表明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只要有人能够懂得自己的音乐(比喻心灵的交流),即便是废弃了的琴也愿意再次拨动。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则描绘了一位僧人手持禅杖,一路行走在山间小径,这里"故山"指的是僧人的旧居,而"春蕨"则是山中常见的野菜,"已阑干"意味着春天即将过去。这一段落充满了对自然和出世离俗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找心灵寄托的情怀。
仁圣垂文在,虚空日月悬。
陵迟追哲匠,宗旨发幽诠。
法受诸侯请,心教四子传。
春生雪山草,香下棘林天。
顾我从今日,闻经悟宿缘。
凉山万里去,应为教犹偏。
庾公欢此别,路远意犹赊。
为出塘边柳,荣归府中花。
驰阳照古堞,遥思凝寒笳。
延步下前渚,溯觞流浅沙。
湖光引行色,轻舸傍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