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里何人担布袋,沙弥望见笑声哗。
昨宵好梦频频见,定是新城道士家。
雪里何人担布袋,沙弥望见笑声哗。
昨宵好梦频频见,定是新城道士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居生活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侣与俗世之间的微妙互动。首句“雪里何人担布袋”,以雪景为背景,引入一位神秘的行者,布袋象征着佛教中的智慧与慈悲,引人遐想。次句“沙弥望见笑声哗”,通过小和尚的视角,展现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笑声哗哗,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禅意。第三句“昨宵好梦频频见”,将话题转向梦境,暗示了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同时也与前文的“担布袋”相呼应,寓意着精神的追求与实践。最后一句“定是新城道士家”,以一个疑问句结束,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思考梦境与现实、僧侣与道士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在精神世界中的位置。
整体而言,这首诗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人物活动与内心体验,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明代僧人释函可对于生活、修行与梦想的独特感悟。
淮之水,去悠悠,公逝矣,不我留。
乘云至帝乡,上挟飞仙游。
俯视下土方,孰轸苍生忧。
万金不惜济穷匮,古亦罕见今无俦。
淮之水,波湜湜,入人深,公之德。
身荣章服维民则,子登甲科务学殖,夭之报施宁有极。
淮之水,流无已,公之名,垂后世。
高风杳邈徒仰止,呜呼九原安得起,一为哀歌歌义士。
曾姬正青年,嫁作朱家妇。
三岁丧移天,一女方在哺。
辛苦奉姑嫜,育女已及笄。
贰室得贤婿,丝萝幸有依。
夫婿亦云亡,呱呱遗弱子。
子母共居嫠,矢心如白水。
子今长能孝,慰母与外姑。
双节厚民彝,咄哉首鼠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