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肃驾,南游具茨。襄城之野,七圣皆迷。
慰暋亡途,道逢小儿。一语瞭彻,拜称天师。
岂必大隗,治其庶而。足已不逊,他人之资。
黄帝肃驾,南游具茨。襄城之野,七圣皆迷。
慰暋亡途,道逢小儿。一语瞭彻,拜称天师。
岂必大隗,治其庶而。足已不逊,他人之资。
这首诗描绘了黄帝南游至具茨山时的一段神奇经历。黄帝作为古代中国的始祖,他的出行显得庄重肃穆。在襄城野外,连同其他六位圣人也迷失了方向,这暗示了一种困境或寻求启示的时刻。
在这样的困境中,黄帝遇到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小孩,但小孩的一句话却犹如明灯,让黄帝豁然开朗,对小孩顶礼膜拜,尊称为天师。这里的"岂必大隗"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隐士大隗,他以智慧引导黄帝,解决困惑。
诗人王世贞通过这个故事,寓言般地表达了谦逊与学习的重要性。黄帝虽然地位崇高,但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承认这个小孩的智慧并非自己所有,而是可供他人借鉴的资源。这种态度体现了儒家倡导的谦虚和求知精神。
赣阳峤北气郁滞,晨兴何晏惟昏睡。
江左雄豪每自奇,学孟希韩非不至。
奈何进取位尚卑,上官仪检多轻视。
金朱浮华奚足恋,策马周游穷海涘。
从兹岩谷永遁逃,请师丹灶捐尘事。
庐山简寂寻旧隐,雪窦参禅入初地。
谁能荣谢混流俗,居常衮衮随升坠。
铺张翰墨作小诗,聊陈平昔烟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