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
昨日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萧条景,拔刺飞鹅鸧。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
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
昨日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萧条景,拔刺飞鹅鸧。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开篇"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两句,通过对过去放弃捕鱼生活和向往光明磊落宫阙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超脱之情。
"无由谒天阶,卻欲归沧浪"则是诗人表露了自己无法在官场中有所作为,只能选择归隐山林的无奈心境。"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写出了初秋时节,东郡地区出现罕见的早霜景象,显示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
接着的"昨日梦故山,蕙草色已黄"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山川的怀念之情,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物是人非。"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则写出了诗人在清晨离开铁丘,在傍晚游历大梁的情景。
"仲秋萧条景,拔刺飞鹅鸧"一句中,"拔刺"指的是鹅鸧鸟类在水面上拔除水草的行为,这里用来形容秋天萧瑟的景象。"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则描绘了周围环境被阴霾笼罩,没有清晰阳光的情景。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写出了秋季大自然中特有的景象:长风吹动白色的茅草,而野火正在燃烧干枯的桑树。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丰富细节的观察和感受。
最后,"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表达了诗人对于旧友的思念之情,而"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则是表示诗人将一件珍贵的玉壶作为礼物送给远方的朋友,并希望它能安放在朋友的书房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造诣。
但望青山去,何山不是缘。
寺幽堪讲律,月冷称当禅。
水落无风夜,猿吟欲雨天。
寻师若有路,终作缓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