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伊昔·其三》
《伊昔·其三》全文
宋 / 于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伊昔西湖里,娉婷十里莲。

香凝花上露,影落镜中天。

枕簟水亭雨,笙歌月夜船。

双鸳不解事,常傍翠阴眠。

(0)
注释
伊昔:从前。
西湖:杭州西湖。
娉婷:姿态优美。
莲:莲花。
香凝:香气凝聚。
花上露:花瓣上的露珠。
影落:倒影落下。
镜中天:如镜的天空。
枕簟:枕席。
水亭:水边凉亭。
笙歌:笙箫音乐。
月夜船:月光下的船只。
双鸳:一双鸳鸯。
不解事:不懂人世之事。
翠阴:翠绿的树荫。
翻译
昔日西湖边,莲花盛开十数里。
花瓣上凝结着露珠,倒映在如镜的天空。
水亭中,枕席上细雨蒙蒙,夜晚的船上笙歌悠扬。
鸳鸯不解人间事,常常依偎在翠绿树荫下安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西湖之夏的美丽画面。开篇“伊昔西湖里,娉婷十里莲”两句,不仅设定了时空背景,更以“娉婷”二字形容莲花之美,既突显了诗人对景物的细腻观察,也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莲花在夏日里盛开,每一朵都散发着淡雅的香气,“香凝花上露”生动地描绘出这种场景,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情怀。

“影落镜中天”则是对西湖夏夜美景的一种独特表达。水中的莲花倒映在水面之上,宛如一副精致的画卷,而这画卷又仿佛悬挂于天际,虚实交织,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梦幻。

“枕簟水亭雨,笙歌月夜船”两句,诗人由静态转向动态,以“枕簟水亭雨”描绘出一种闲适的情境,而“笙歌月夜船”则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里的“笙”应为古代的一种乐器,诗人通过音乐与自然对话,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最后,“双鸳不解事,常傍翠阴眠”则是全诗的情感落脚点。“双鸳”指的是水中游弋的鸳鸯,既可视为景物描写的一部分,也可能象征着诗人自身对世俗纷争的不解与超脱。诗人选择“常傍翠阴眠”,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沉醉,也是一种逃避现实世界的行为。

整首诗通过对西湖夏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以及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作者介绍
于石

于石
朝代:宋

元间婺州兰溪人,字介翁,号紫岩,更号两溪。貌古气刚,喜诙谐,自负甚高。宋亡,隐居不出,一意于诗。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有《紫岩集》。
猜你喜欢

次何都宪村居秋兴八首·其七

处处西风暮,村村宿雨晴。

山花停午落,潭水到秋清。

不勒燕然石,何须麟阁名。

江边时独立,闲听棹歌声。

(0)

陇头水

陇水何悠悠,奔腾咽朝夕。

为谁鸣不平,古今几行役。

洗血川流腥,磨刀水凝赤。

驱车下上陇,朔风捲沙砾。

时闻呜咽声,行行莫叹息。

男儿死疆场,姓名写竹帛。

(0)

出塞曲八首·其六

边庭新应募,胡虏旧知名。

耻作千夫长,身为万里城。

晓趋青海战,夜度黑山兵。

誓肘黄金郎,蹉跎竟不成。

(0)

悼亡二十五首·其二十三

无处登临不系情,百忧如草雨中生。

鸳衾久别难成梦,斜倚薰笼坐到明。

(0)

成化丙午九月十一日偕大参李德馨年兄陪宁殿下谒献王陵联句二首·其二

献王宫寝即蓬莱,风景无端逶?开。

郁郁松杉擎露重,亭亭华表倚天来。

遐龄洞口千山合,南极台前一水回。

佳兴于人足清赏,□无诗句为君裁。

(0)

抵会江

朝发桐江暮会江,风波巇崄客心降。

斜阳天际去帆两,老树梢头归鸟双。

排闷有诗裁夜烛,浇愁无酒泻秋缸。

明朝又过钱塘去,争浪堆中泛巨航。

(0)
诗词分类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诗人
党怀英 杨炯 李壁 戎昱 张载 潘岳 薛逢 梁章钜 孙光宪 王处一 黄瑜 吴儆 李涉 晁迥 王尔烈 钱珝 王闿运 徐元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