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见双节,因行上五台。
化楼侵晓出,雪路向春开。
边寺连峰去,胡儿听法来。
定知巡礼后,解夏始应回。
远去见双节,因行上五台。
化楼侵晓出,雪路向春开。
边寺连峰去,胡儿听法来。
定知巡礼后,解夏始应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远行至五台山的景象。"远去见双节,因行上五台",表明游僧离开时天色已晚,日影将落,但他仍继续攀登五台山。"化楼侵晓出,雪路向春开",则是对清晨景色的描写,化楼即佛教的讲经之所,雪后初晴的道路通往春天的气息。
"边寺连峰去,胡儿听法来"一句,展现了僧人前往偏远寺庙,越过连绵不断的山峰,而一些异域来的胡儿(可能指的是来自西北或中亚地区的人)也来到这里聆听佛法。这些细节烘托出一个文化交流与宗教信仰交融的场景。
"定知巡礼后,解夏始应回"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理解和祝愿,指出在完成了五台山的巡礼之后,他将在夏季开始返回。在这句话中,诗人不仅传递了时间的流转,更蕴含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与平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僧人游历五台山、追求心灵净化和文化交流的画面。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季节的变换,从初冬到春天,再到夏日的回归,勾勒出一个时间的轮回与生命的流转。
一夜西风萧瑟,天涯芳草,定自阑珊。
才了春愁,秋恨又上眉端。
漏迟迟、声低易断,灯黯黯、花小难圆。起凭栏。
月华满地,寒透屏山。年年。
鸟啼花落,旧游如梦,旧梦如烟。
对酒当歌,镜中非复少时颜。
碧霄迥、琼楼何处,红桥远、玉笛谁边。不成眠。
且将苦语,谱入哀弦。
暝色初临。正金荷灼灼,凤胫沈沈。
烧残终有泪,剪断岂无心。馋脂注得十分深。
光翻金粟,影动琼林。春檠上,看带笑、花开似锦。
瘦沈。踌躇甚。曾记华堂,半灭情难禁。
金钥传时,玉堂㸐处,对对红酥翠沁。
莲灯缓导上元游,兰膏浓挽平康饮。
如今绛蜡,照人长是孤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