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亭带柳板桥横,古道西郊送客行。
谩道征轮怜下国,彤云咫尺望神京。
红亭带柳板桥横,古道西郊送客行。
谩道征轮怜下国,彤云咫尺望神京。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典型的离别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送别的情境与诗人的情感。首句“红亭带柳板桥横”以“红亭”、“柳”、“板桥”三个意象串联,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伤感的氛围。红亭可能是送别的地点,柳树则常被赋予离别与相思的意味,而横跨的板桥则连接着即将分别的两人,形象地表达了离别时刻的物理与情感距离。
接着,“古道西郊送客行”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情境,将送别地点置于广阔的西郊古道上,增加了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得离别的画面更加宏大而深远。古道不仅是一条行走的路径,也象征着过往与未来的交替,以及人生旅途中的离合。
“谩道征轮怜下国”一句,诗人借用了“征轮”这一意象,指的是远行的车辆或船只,暗示了离别之人即将踏上旅途,前往远方。这里的“怜下国”可能暗含对远方国家或地方的思念与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愿。
最后一句“彤云咫尺望神京”,将视角拉回现实,通过“彤云”(红色的云彩)这一意象,描绘了送别者在离别之际,虽身处咫尺之间,却仿佛遥望京城,寄托了对远方的向往与期待。这里的“神京”可能指代京城或理想中的地方,象征着追求与梦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捕捉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深厚的人情味与哲理思考。
饱食端居暇,披襟弈思专。
雕盘蜃胫饰,帖局象牙缘。
裂地四维举,分麾两阵前。
攒眉思上策,屈指计中权。
劲卒衡围度,奇军略地旋。
鱼鳞张九拒,鹤翅拥三边。
逐征何待应,争锋岂厌先。
双关防易断,只眼畏难全。
将骄多受辱,敌耻屡摧坚。
骤睹成为败,频看绝更连。
许知愁越复,恤弱贵邢迁。
诽俗韦弘嗣,邀名葛稚川。
分阴虽可重,小道讵宜捐?
相公摧屐日,樵客烂柯年。
唐尧犹不弃,孔父尚称贤。
博术存书录,壶经著礼篇。
寄言陆士衡,无嗤王仲宣。
湘江水落零雨丝,罗浮遥遥梦难期。
华光一逝孤标绝,貌得寒梅第一枝。
肌肤绰约如冰雪,翠袖轻盈弄明月。
篱根竹外无人知,瘦影横波共清绝。
刘生刘生老弥壮,半幅轻绡传意匠。
剡溪美人襟抱奇,对此悠然得真赏。
披图飒飒生微风,春入寒岩雪渐融。
恍疑身向孤山道,十里林峦香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