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胜权舆自天姥,芒鞋踏遍春山雨。
要得山如磊落人,纷纷拳石何足数。
忽逢一柱插天寒,形貌最尊疑父祖。
群峰往往皆儿孙,环列膝前仍俯伛。
我忧穹昊欲撑柱,莫笑杞人心独苦。
伊谁有力能致之,大庇苍生使安堵。
寻胜权舆自天姥,芒鞋踏遍春山雨。
要得山如磊落人,纷纷拳石何足数。
忽逢一柱插天寒,形貌最尊疑父祖。
群峰往往皆儿孙,环列膝前仍俯伛。
我忧穹昊欲撑柱,莫笑杞人心独苦。
伊谁有力能致之,大庇苍生使安堵。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季仲的《天柱峰》,他以游历天姥山的旅程为背景,表达了对天柱峰的惊叹和感慨。首句“寻胜权舆自天姥”描绘了诗人兴致勃勃地探寻美景的情景,从天姥山出发,不畏风雨,踏遍春山。接下来的诗句“要得山如磊落人”运用比喻,将山峰比作磊落之人,赞美其雄伟壮观。
“纷纷拳石何足数”进一步强调了天柱峰的独特,众多的小石子无法与之相比。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天柱峰如同家族中的尊长,“忽逢一柱插天寒”,形象生动,令人感到其高峻挺拔。周围的群峰则像是他的子孙,环绕在膝前,形成了一幅壮观的自然画卷。
诗人担忧天柱峰支撑着天空,流露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苍生福祉的关心,“我忧穹昊欲撑柱,莫笑杞人心独苦”。他提出疑问,究竟是谁有力量稳定这样的巨柱,让百姓安居乐业。“伊谁有力能致之,大庇苍生使安堵”这两句,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稳定的期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天柱峰的景象,寓言般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间安宁的向往,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西山日苦贫,竹木摧为薪。
采薪犹自可,村里虚无人。
弥望春郊绝青草,浑无树枝托飞鸟。
厮养小儿大如天,纷拿路人捶路边。
路人抱头仰空泣,囊中攫去官税钱。
船子望之舍船走,行船那敢出渡口。
东村老媪伏断垣,少妇含涕都不言。
贸贸远来谁氏子,白金深裹衣带里。
徒卒夺之不肯与,奋刃一击路傍死。
萧条百里罕人烟,举目川原倍可怜。
黄昏阴黯鬼火照,清宵但闻猿狖叫。
西泠山水窟,烟云饶恢奇。
翠羽巢芳林,紫萍涨华池。
轩车过兰坂,飞盖相追驰。
广坐集群贤,染翰抒丽辞。
既笑枚皋拙,或悲相如迟。
顾念旅游子,被褐怀所知。
慷慨成篇章,河梁有馀思。
徒蒙和氏盼,愧之连城姿。
谢去不复顾,闻问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