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教人不识,日日此茅亭。
云石枕长发,绳床支瘦形。
瓶花乾自落,阶草放还青。
愧未离文字,寻常默诵经。
误教人不识,日日此茅亭。
云石枕长发,绳床支瘦形。
瓶花乾自落,阶草放还青。
愧未离文字,寻常默诵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茅亭中静修的生活场景,充满了禅意与宁静之美。
首句“误教人不识,日日此茅亭”,诗人似乎在感叹自己的生活过于隐秘,无人知晓他每日在此茅亭中修行。接着,“云石枕长发,绳床支瘦形”两句,生动地刻画了僧人生活的简朴与清苦,云石作为枕头,长发散落在其上,绳床支撑着他的瘦削身躯,形象地展现了修行者的朴素生活。
“瓶花乾自落,阶草放还青”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自然的生机。瓶中的花因干燥而自行凋落,台阶上的青草却依然绿意盎然,一枯一荣之间,展现出自然界的生命力与时间的流逝。
最后,“愧未离文字,寻常默诵经”表达了诗人虽身处修行之中,但内心仍对文字有所依恋,常常默诵佛经,既是对修行的坚持,也体现了对文字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僧人修行生活中的孤独、简朴与对自然、文字的深刻感悟,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禅宗思想。
十年谢弹铗,漫灭怀中刺,饥寒逼远游,动作万里计。
仆夫早严驾,去去从此逝,妻子牵衣啼,谁能即揽辔。
弱妹久垂床,相对酸五内,恐伤病者心,不忍挥别泪。
昔我游中州,客况尝已备,古人贵安贫,兹义宁容昧。
蔬水亦自佳,并此艰所致,挥手勿复言,四方丈夫志。
者番话别,便拂袖尘寰,独归烟岛。夙因未了。
剩青袍色黯,误寻芳草。万绿如云,可惜花魂瘦小。
径幽窈。只流莺惜春,长祝春好。愁绪借酒扫。
又酒病惺忪,泥人昏晓。烟波泛棹。
问留春可比,探春人少。阅尽繁华,落得蹇驴破帽。
夕阳照。掩重门、故人不到。
怪东风、不喜放晴光,朝朝酿春阴。
把春人滋味,酿成酸苦,都似秋心。
百五韶华有限,归棹阁江浔。
浪齧船唇急,远梦沉沉。
似有夕阳钟动,在临江古戍,隔浦遥岑。
渐荒烟弄瞑,燐火出深林。
最凄绝、个时情况,只孤灯、伴我裹头吟。
征人泪,借伊凉调,弹上瑶琴。
军门长揖,羡娄东、佳客翩翩才调。
鼓角声中磨盾急,偏尔深情绵邈。
弄影郎中,闹春学士,一瓣心香袅。
吟情何处,春申江上春老。
为亿十载长安,停车载酒,月冷斜街晓。
自别红尘来碧海,另有惜花襟抱。
杜牧三生,秋娘一曲,赢得仙云绕。
红牙低按,醉歌重续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