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守建堂邻大明,江南山色与檐平。
家声让彼称三至,朋盍欣兹近四并。
古往今来总佳话,松风水月那閒情。
林泉不异前巡况,一卷真教画里行。
贤守建堂邻大明,江南山色与檐平。
家声让彼称三至,朋盍欣兹近四并。
古往今来总佳话,松风水月那閒情。
林泉不异前巡况,一卷真教画里行。
此诗《题平山堂》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描绘了平山堂周围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首句“贤守建堂邻大明”以“贤守”点出平山堂的主人,其建堂之行为邻近大明(可能指皇宫或帝都)增添了文化与政治的双重意义。接着“江南山色与檐平”一句,以江南特有的山水之美映衬平山堂的建筑,展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自然与人工景观。
“家声让彼称三至,朋盍欣兹近四并”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赞美平山堂不仅在自然环境上令人赞叹,在人文交流上也汇聚了四方之士,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里“三至”和“四并”可能是指多次来访的文人雅士,以及四方之士的聚集,体现了平山堂作为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
“古往今来总佳话,松风水月那閒情”则进一步强调平山堂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它所承载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松风、水月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诗意,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
最后,“林泉不异前巡况,一卷真教画里行”表达了对平山堂及其周边环境的赞美,认为这里的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相得益彰,如同画卷一般美不胜收。整首诗通过对平山堂及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理解。
天与疏慵,人怜憔悴,分甘抛弃簪缨。
有时乘兴,波上叶舟轻。
十里横塘过雨,荷香细、苹末风清。
真如画,残霞淡日,偏向柳梢明。凝情。
尘网外,鲈鱼旋鲙。芳酒深倾。
又算来、何须身后浮名。
无限沧浪好景,蓑笠下、且遣馀生。
长歌去,机心尽矣,鸥鹭莫相惊。
北渚澄兰,南山凝翠,望中浑似仙乡。
万家烟霭,朱户锁垂杨。
好是飞泉漱玉,回环遍、小曲深坊。
西风里,芙蕖带雨,飘散满城香。微凉。
湖上好,桥虹倒影,月练飞光。
命玳簪促席,云鬓分行。
谁似风流太守,端解道、春草池塘。
须留恋,神京纵好,此地也难忘。
生民本羁旅,何以娱今朝。
风雨崤渑道,离别秋冬交。
忽复有好怀,故人道旁招。
如狂语错乱,疑梦情飘飘。
君须何尽白,我志则全消。
忧患君恐可,图书兴尚豪。
玷圭宜委土,良骥乃系匏。
但愿不再辱,敢慕无久劳。
马蹄分异县,朔吹结同袍。
三年以为期,嵩少理居巢。
渡江慎且无,登楼戒亦莫。
有如鹤乘轩,便类燕巢幕。
此君如宝玉,百火不一烁。
又复如衢樽,醉不谢所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