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是衣冠族,名留实不存。
经师如土贱,市贩比官尊。
异族盟生死,同伦蔑弟昆。
胶庠无术业,多半遁医门。
具是衣冠族,名留实不存。
经师如土贱,市贩比官尊。
异族盟生死,同伦蔑弟昆。
胶庠无术业,多半遁医门。
这首诗反映了清代社会中教育与职业地位的错位现象,以及民族认同与家族伦理的缺失。诗人通过对比“衣冠族”(即士族或知识分子)与“市贩”(商人)的社会地位,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价值观扭曲的不满。
首句“具是衣冠族,名留实不存”,指出尽管这些人出身于士族,但名声并未得到实际的体现,暗示了社会对知识阶层的忽视。接着,“经师如土贱,市贩比官尊”两句,鲜明地对比了传统教育与职业的评价标准,强调了当时社会对商业活动的推崇超过了对学术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异族盟生死,同伦蔑弟昆”则揭示了民族认同与家庭伦理的缺失,意味着在面对外族时能够团结一致,但在处理内部关系时却显得冷漠无情,缺乏应有的亲情和道德约束。
最后,“胶庠无术业,多半遁医门”表明了教育体系的衰败,许多原本应该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转而投身医学行业,这既是对教育质量下降的讽刺,也反映了社会对医疗需求的迫切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清代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矛盾,尤其是教育与职业价值观念的混乱,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