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荆南山雨至。淅淅濛濛,碧窨双溪尾。
水槛科头闲徙倚,笛声吹得波纹碎。
小院日长惟好睡。睡足挥毫,自笑无新意。
满幅诅神兼骂鬼,先生惯以文为戏。
四月荆南山雨至。淅淅濛濛,碧窨双溪尾。
水槛科头闲徙倚,笛声吹得波纹碎。
小院日长惟好睡。睡足挥毫,自笑无新意。
满幅诅神兼骂鬼,先生惯以文为戏。
这首词描绘了四月时节,荆南山雨至的情景,细腻地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的交融。词人以“淅淅濛濛”形容雨势,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将雨的轻柔与绵密刻画得淋漓尽致。接着,“碧窨双溪尾”一句,通过“碧”字渲染出山间溪流的清澈与生机勃勃,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充满活力的氛围。
水边的栏杆(水槛)旁,词人悠闲地站立(科头闲徙倚),笛声悠扬,波纹被笛声吹得破碎,这一场景充满了画面感,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小院日长惟好睡”,词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午后的慵懒与惬意,与前文的自然景观形成对比,进一步丰富了情感层次。接下来,“睡足挥毫,自笑无新意”则透露出词人的创作状态,既有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也有对创作瓶颈的自我调侃,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最后,“满幅诅神兼骂鬼,先生惯以文为戏”一句,不仅体现了词人敢于直面社会问题的勇气,也展示了他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表达观点的独特风格,这种创作手法既体现了文学的批判精神,也体现了词人个性的鲜明与独特。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人物情感交织,展现了清末文人面对生活与创作时的复杂心态,以及他们对于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与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