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马度寒山,屏秀宛相映。
天池知不遥,由来称熟径。
图经志洗心,柱史标养性。
初入松竹幽,遂陟岩峦亘。
崎嵚峭茜间,时有飞泉迸。
鸣鞭岂不便,安用山舆乘。
延缘造绝顶,诸峰皆下凭。
春如有脚来,云自无心竞。
小立极游目,已足畅清兴。
行漏报午刻,归路盘烟磴。
精蓝礼庄严,别室憩幽净。
宝翰垂日月,宁止书中圣。
处处仰昔踪,起爱复起敬。
跋马度寒山,屏秀宛相映。
天池知不遥,由来称熟径。
图经志洗心,柱史标养性。
初入松竹幽,遂陟岩峦亘。
崎嵚峭茜间,时有飞泉迸。
鸣鞭岂不便,安用山舆乘。
延缘造绝顶,诸峰皆下凭。
春如有脚来,云自无心竞。
小立极游目,已足畅清兴。
行漏报午刻,归路盘烟磴。
精蓝礼庄严,别室憩幽净。
宝翰垂日月,宁止书中圣。
处处仰昔踪,起爱复起敬。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华山的壮丽景象与深刻感悟。开篇“跋马度寒山,屏秀宛相映”,以动态的画面展现登山的艰难与沿途景色的秀丽,山屏般的美景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静谧的氛围。
接着,“天池知不遥,由来称熟径”两句,表达了对华山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这条熟悉路径的肯定,暗示了诗人对华山的亲近与喜爱。
“图经志洗心,柱史标养性”则进一步揭示了华山对于心灵的净化作用,以及它作为修身养性的圣地的地位。通过“松竹幽”、“岩峦亘”、“飞泉迸”等意象,诗人描绘了华山的自然之美,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的自由与惬意。
“鸣鞭岂不便,安用山舆乘”一句,以对比的方式强调了步行登山的乐趣,相较于乘坐山舆,步行更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登山的挑战。
“延缘造绝顶,诸峰皆下凭”描述了诗人攀登至山顶的过程,以及站在高处俯瞰群峰的情景,体现了征服自然后的成就感和视野的开阔。
“春如有脚来,云自无心竞”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春天和云彩赋予生命,生动地描绘了春季华山的生机勃勃与云雾缭绕的景象。
“小立极游目,已足畅清兴”表达了诗人短暂驻足,却能尽情欣赏美景,心灵得到极大满足的感受。
“行漏报午刻,归路盘烟磴”则记录了时间的流逝与返回的路程,暗示了旅程的结束。
最后,“精蓝礼庄严,别室憩幽净”描绘了诗人到达寺庙后,对庄严的佛寺进行礼拜,以及在安静的室内休息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宗教文化的尊重与内心的宁静。
“宝翰垂日月,宁止书中圣”赞美了寺庙中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远的意义,超越了书中的智慧。
“处处仰昔踪,起爱复起敬”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先贤的崇敬,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华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内心体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文化美以及精神修养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与美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