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廷胄子肄声律,汉室小侯齿辟雍。
银汉支流原博大,壁门追琢要从容。
师儒落落渺千载,针齐时时还一逢。
明日邓林厅斧入,可能洞底拔长松。
虞廷胄子肄声律,汉室小侯齿辟雍。
银汉支流原博大,壁门追琢要从容。
师儒落落渺千载,针齐时时还一逢。
明日邓林厅斧入,可能洞底拔长松。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曾国藩在丁未年六月七日考试汉教习试院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教育传承和人才选拔的见解。首句“虞廷胄子肄声律”描绘了学子如虞廷贵族子弟研习声韵律法的场景,显示出对古代教育传统的尊重。次句“汉室小侯齿辟雍”则借汉代太学之典,比喻学生如侯爵般进入学术殿堂。
“银汉支流原博大”运用银河比喻知识的广博,强调学问的深邃与广阔。接下来,“壁门追琢要从容”意指学习需如匠人雕琢玉器般精细且沉稳,不可急于求成。诗人感慨“师儒落落渺千载”,表达对历代师儒精神的敬仰,同时也暗示教育的延续性。
“针齐时时还一逢”以针线比照学问的精进,意指即使时光流转,精妙之处仍能偶遇。最后一句“明日邓林厅斧入,可能洞底拔长松”寓意考试选拔人才如同邓林伐木,期待有才者能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如同拔起深藏地下的长松,形象生动,寄寓了对优秀人才的期待。
整首诗寓教于言,既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也表达了对人才的期望,展现了曾国藩作为教育家的深厚情怀。
斯文未丧任居夷,豪杰能兴岂在师?
孔里衣冠通寤寐,朱波山水付嗟咨。
天无私覆从知圣,才不虚生要为时。
南下惜无三日暇,与君论学更论诗。
晚江浔,又轻烟染柳,新绿乍成阴。
古岸潮吞,荒垣烧入,弥望凄暗摧襟。
问归燕、几家旧垒,算去往、无恙只沙禽。
故郡风流,少年心事,梦也难寻。
还觅远村投宿,认儿童闹处,盲鼓愔愔。
落日摇金,寒波逝碧,空照衰鬓惊心。
对愁目、西山一逻,没孤鸿、天远恨沉沉。
倦倚风灯,乱时浊酒孤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