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荦观书近紫宸,明珠智慧玉精神。
桐阶落叶心逾静,竹简浮香眼倍新。
炯炯藜辉临午夜,翩翩槐市羡芳春。
风流不必推门望,已称金华殿里人。
卓荦观书近紫宸,明珠智慧玉精神。
桐阶落叶心逾静,竹简浮香眼倍新。
炯炯藜辉临午夜,翩翩槐市羡芳春。
风流不必推门望,已称金华殿里人。
此诗描绘了一位勤奋读书的文人形象,通过对环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其专注与智慧。首句“卓荦观书近紫宸”,以“卓荦”形容其卓越的读书成就,靠近“紫宸”则暗示了其地位的尊崇。接下来,“明珠智慧玉精神”运用比喻手法,将智慧比作明珠和玉石,凸显了其思想的珍贵与纯净。
“桐阶落叶心逾静,竹简浮香眼倍新”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宁静与对知识的渴望。桐树落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但主人公的心却更加宁静;竹简的香气仿佛让他的眼睛更加敏锐,对知识的追求更加热切。
“炯炯藜辉临午夜,翩翩槐市羡芳春”进一步展示了主人公在夜晚仍坚持学习的情景,以及他对知识的热爱如同春天的槐市般繁华。藜火虽微,却照亮了他的心灵;而他向往的知识世界,如同春天的槐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最后,“风流不必推门望,已称金华殿里人”表达了诗人对主人公风度与才华的高度赞扬,认为无需刻意寻找,他已经成为了像金华殿里的学者一样,拥有深厚学识与高尚品格的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巧妙的比喻,赞美了主人公勤奋好学、智慧超群的品质,以及他在知识海洋中不懈探索的精神。
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问津。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
足弱不能步,自宜收朝迹。
羸形可舆致,佳观安事掷。
即此南坂下,久闻有水石。
拖舟入其间,溪流正清激。
随波吾未能,峻濑乍可刺。
鹭起若导吾,前飞数十尺。
亭亭柳带沙,团团松冠壁。
归时还尽夜,谁谓非事役。
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
拂花轻尚起,落地煖初销。
已讶陵歌扇,还来伴舞腰。
洒篁留密节,著柳送长条。
入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
遍阶怜可掬,满树戏成摇。
江浪迎涛日,风毛纵猎朝。
弄闲时细转,争急忽惊飘。
城险疑悬布,砧寒未捣绡。
莫愁阴景促,夜色自相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