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与谢宪副德温游阳山箭缺至半山寺而止》
《与谢宪副德温游阳山箭缺至半山寺而止》全文
明 / 王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箭缺搀天知几重,半山聊复憩吾慵。

孤臣何处埋幽愤,高阁閒来坐晏舂。

深院潺湲鸣剖竹,悬崖矹硉偃长松。

回船又过枫桥去,卧听寒山寺里钟。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谢宪副德温一同游览阳山箭缺至半山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宁静,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首联“箭缺搀天知几重,半山聊复憩吾慵”以箭缺(山峰)直插云霄的形象开篇,暗示了山势的险峻和高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暂时停下脚步,享受这份宁静的心境。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山峰比作箭矢直冲云霄,既突出了山的雄伟,也隐含了攀登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

颔联“孤臣何处埋幽愤,高阁閒来坐晏舂”转而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在古代,“孤臣”常指孤立无援、遭受排挤的官员或士人,这里的“孤臣”可能暗指诗人自己,或是对某些社会现象的隐喻。诗人借“幽愤”表达了内心的苦闷与不平,而“高阁閒来坐晏舂”则是在一个相对静谧的环境中,通过闲坐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解脱。这一联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复杂情感。

颈联“深院潺湲鸣剖竹,悬崖矹硉偃长松”进一步描绘了游览途中的自然景观。深院中溪水潺潺,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而悬崖上偃卧着的长松,则是坚韧生命力的象征。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也寓意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生命力量的赞美。

尾联“回船又过枫桥去,卧听寒山寺里钟”则是对游览结束时的描述。诗人乘船返回,途中经过枫桥,耳边传来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不仅为旅程画上了宁静的句点,也引发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与思考。枫桥与寒山寺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点,钟声的响起,或许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得整个旅程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感悟。它不仅是一次山水间的游历记录,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那份独特的内心世界。

作者介绍
王鏊

王鏊
朝代:明   字:济之   号:守溪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生辰:1450—1524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猜你喜欢

琴操.越裳操

彼云雨兮,曾莫之私。黍稷繁芜兮,草木其宜。

田野不辟兮,其谁荒之。远人之思兮,其谁来之。

其勤其施,惟先君之思。

(0)

除夜吟

鼕鼕夜漏严军鼓,鼓声入云云欲舞。

寒风奰屃顽无声,野色埋光暗尘土。

梅花随腊散胡笳,胡笳晓色明春圃。

春风直莫媚新声,声断梅花还作主。

(0)

和钱处和扇车

君家世德胄,富贵出谦受。

泠然禦寇车,为君驻户牖。

初讶鼓清薰,与客破宿酒。

又疑建溪风,碾声出两肘。

细视碧玉架,莲梗转双手。

遂令青田鹤,奋翼挥莫后。

因知心匠妙,殆与造物友。

人生土宇内,孰不涉烦垢。

有物能浑成,既耦不以九。

坐使尘沙劫,热恼如拉朽。

惟君韵高秀,人誉不容口。

述作协穆如,亦莫秘关钮。

愿君均此施,清凉被驰走。

他时赞南风,为佐虞舜寿。

(0)

和郑康道喜雪

东方已明云海立,怪来雀噪争枝集。

凛气著人不苦寒,老境增衣欲重袭。

忽惊朔吹翔腊白,陇亩为祥时适及。

稍闻清响食蚕声,渐看落檐倾粟粒。

萦梅阁竹巧相积,透隙穿窗莫能戢。

散盐蔽空诚非虚,回风作舞势方急。

历乱瓦沟已一撇,纷泊何假鲛人泣。

但喜弥空絮影下,不管沾衣玉尘湿。

谷口先生好出词,韵险致高俱足给。

嘉言浩若长河注,答问殊非古井汲。

乘时和乐致上瑞,屡丰固非一朝缉。

须知天门开九重,布化调元密呼吸。

明朝称贺明光宫,高冠长剑千官入。

(0)

山居杂诗九十首·其三十三

冰壶冻欲裂,霜风凌雪屋。

牛斗搅夕眠,瓶笙不成曲。

平生湖海心,弗受车辕促。

晨兴且探梅,不惮肌生粟。

(0)

山居杂诗九十首·其五十

道人范子珉,隐迹朝市端。

笔墨作峰岭,气象争巑岏。

稍变烟云态,便觉风雨寒。

鹤举忽冲霄,大罗得遐观。

(0)
诗词分类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诗人
陶宗仪 张吉 吴绮 杨公远 陈樵 韩驹 饶节 刘一止 艾性夫 郑元祐 李时行 沈守正 庞蕴 袁桷 邱云霄 梁清标 张侃 林占梅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