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公当日此肥遁,剜石为龛隐翠棱。
却是无能遁后世,至今庵尚以支称。
支公当日此肥遁,剜石为龛隐翠棱。
却是无能遁后世,至今庵尚以支称。
这首诗描绘了支遁庵的历史与现状,充满了对古代高僧支遁的追忆与敬仰。首句“支公当日此肥遁”,借用了典故,生动地展现了支遁遁世归隐的情景,暗示了他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接着,“剜石为龛隐翠棱”一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支遁庵所在环境的幽静与自然之美,石龛掩映在翠绿的山棱之中,仿佛与世隔绝,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却是无能遁后世,至今庵尚以支称”,则转而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与历史变迁的感慨。尽管支遁已逝,但他的精神与影响并未消散,支遁庵依然以其名字被世人铭记,成为了后人追思与瞻仰的地方。这种跨越时空的纪念,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支遁高洁品格的敬仰,也反映了文化传承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转折,既赞美了支遁庵的自然美景与历史地位,又蕴含了对时间与记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林壑少佳色,风雷有清秋。
为问北山灵,吟台何久留。
时危亦常事,人生足良谋。
不有拨乱功,当乘浮海舟。
飘飘扶摇子,脱屣云台游。
每闻一朝革,尚作数日愁。
朝廷乃自乐,山林为谁忧?
视彼昂昂驹,奈此汎汎鸥。
四维既不张,三纲遂横流。
坐令蚩蚩民,谓兹圣与俦。
蚩蚩尚可恕,儒臣岂无尤。
不有欧马笔,孰能回万牛。
太行千里来,萧洒横中州。
今朝此登临,孤怀涨岩幽。
何当铲叠嶂,一洗佗山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