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霏秋雨,纤纤弄晚晴。
徒能滋蔓草,不足活香粳。
蟊贼除无计,蜩螗沸有声。
何由了公税,啜矣泣书生。
今日霏秋雨,纤纤弄晚晴。
徒能滋蔓草,不足活香粳。
蟊贼除无计,蜩螗沸有声。
何由了公税,啜矣泣书生。
这首诗名为《霏雨》,是明代诗人沈明臣所作。诗中描绘了秋雨绵绵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晚晴的景象。诗人借雨喻世事,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首联“今日霏秋雨,纤纤弄晚晴”描绘了秋雨细密,雨丝轻盈地在空中飘洒,渐渐地,雨势减弱,晚霞映照下,天空逐渐放晴的画面。这里运用了“霏”字,形象地表现了雨势之细密,而“弄”字则赋予了晚晴以动态感,仿佛晚晴在与秋雨嬉戏一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氛围。
颔联“徒能滋蔓草,不足活香粳”转而从自然界的生长现象入手,以“蔓草”与“香粳”形成对比。蔓草虽能迅速蔓延,但不足以滋养珍贵的香粳稻米。这里暗含了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即某些看似繁荣的现象并不能真正带来实质性的利益或福祉,反而是那些真正需要关注和扶持的事物往往被忽视。
颈联“蟊贼除无计,蜩螗沸有声”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将社会中的不公和混乱比作“蟊贼”,比喻为危害社会的罪恶力量;而“蜩螗沸有声”则形容了民众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如同沸腾的水声,形象地表达了人民对于社会问题的强烈抗议和不满情绪。
尾联“何由了公税,啜矣泣书生”则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批判。诗人提出疑问:“如何才能解决公税的问题?”并以“啜矣泣书生”来表达对知识分子处境的同情。在这里,“书生”不仅指读书人,也象征着社会中的弱者和无辜者,他们面对沉重的赋税负担,生活艰难,却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默默哭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
我爱石壁好,言来石壁游。
双峰逼天起,相对凌芳洲。
岩壑互亏蔽,杳霭春亦秋。
尝惜李青莲,登眺到南州。
踏歌桃花潭,不知此境幽。
胡公性好奇,题诗汪氏楼。
文辞多藻饰,风致还复优。
冈峦竟回薄,林茂竹自修。
爱此风日佳,玩之不能休。
况有素心人,开樽泛金瓯。
煮茗引山泉,情深意气投。
川原洵已美,苍翠迥欲浮。
清兴浩无极,新月灿一钩。
鸟声发空谷,青溪白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