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篆。香篆。碧缕青烟不断。鸳鸯被底寒生。
云母窗前月明。明月。明月。千里音尘愁隔。
香篆。香篆。碧缕青烟不断。鸳鸯被底寒生。
云母窗前月明。明月。明月。千里音尘愁隔。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宫中调笑》其二,以香篆和月明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宫廷夜景图。"香篆。香篆。碧缕青烟不断",通过反复强调香篆燃烧时袅袅上升的青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鸳鸯被底寒生"暗示了主人公独处的孤寂,鸳鸯象征着夫妻恩爱,此处却只能感受到被子下的寒意,暗寓离别之苦。"云母窗前月明",明亮的月光透过云母窗洒在室内,增添了画面的冷清,也寓意着主人公对远方的思念。
"明月。明月。千里音尘愁隔",诗人连续三次呼唤“明月”,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念,以及因距离遥远而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与愁绪。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深沉,以月夜香烟为线索,勾勒出宫中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