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吹曲下南湾,子夜凉风月满山。
自是渔家太平调,莫教听作玉门关。
洞箫吹曲下南湾,子夜凉风月满山。
自是渔家太平调,莫教听作玉门关。
这首《渔笛》由明代诗人陈鹏霄所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画面。诗中以洞箫吹奏的乐曲为引子,将读者带入南湾的夜晚,那里凉风习习,月光洒满山峦,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
“洞箫吹曲下南湾”,开篇即以洞箫的音符引领,仿佛那悠扬的旋律从远处传来,缓缓地在南湾上空回荡,为整个场景定下了基调。这里的“洞箫”不仅是一种乐器,更象征着音乐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着,“子夜凉风月满山”一句,通过时间(子夜)、气候(凉风)和景象(月满山)的描述,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月光如水,洒满山峦,不仅照亮了夜色,也照亮了诗人的心境,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自是渔家太平调”,这一句揭示了诗的主题。渔家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是平静而和谐的,正如他们自创的“太平调”。这里的“太平调”不仅是指渔家生活的安宁,也是诗人对这种简单生活状态的赞美,是对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向往。
最后,“莫教听作玉门关”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玉门关是中国古代边防的重要关口,常与战争、离别等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诗人在此处提醒读者,不要将渔家的太平调误解为边塞的悲壮或离愁,而是要珍惜眼前这份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洞箫、凉风、月光、渔家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大钧播群物,零茂归自然。
默定既有初,不为智力迁。
籞寇导其流,仲任派其源。
智愚信自我,通塞当由天。
宰世曰皋伊,迷邦有颜原。
吾道诚一概,彼途钟百端。
卷之入纤毫,舒之盈八埏。
进退得其宜,夸荣非所先。
朝闻可夕陨,吾奉圣师言。
年年不放春闲了。今岁衔杯少。
来时柳上浅金黄,归路玉绵吹帽。
惜春长似,五陵狂俊,不道朱颜老。
斜烟薄雨青林杳。犹有莺声到。
西园红艳绿盘龙,辜负一年春好。
锦城乐事,不关愁眼,何似还家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