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草蔀弱树,雨露胥窃攘。
枫桕与松柏,被屈一例枉。
除恶欲其尽,岂计夏资养。
及此秀未实,事半功倍爽。
督课与剪艾,毋使滋蔓长。
斧柯则不远,周书故宜想。
盛草蔀弱树,雨露胥窃攘。
枫桕与松柏,被屈一例枉。
除恶欲其尽,岂计夏资养。
及此秀未实,事半功倍爽。
督课与剪艾,毋使滋蔓长。
斧柯则不远,周书故宜想。
这首诗名为《除草》,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以“除草”为喻,表达了治理国家或社会时应彻底清除邪恶势力的决心和方法。
首句“盛草蔀弱树,雨露胥窃攘”,形象地描绘了杂草丛生,遮蔽了弱小树木,即使是雨水和阳光也难以惠及它们的景象,暗喻了社会上邪恶势力横行,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情况。
接着,“枫桕与松柏,被屈一例枉”一句,将邪恶势力比作“枫桕”,而将正直之士比作“松柏”,指出邪恶势力与正直之士同样遭受不公,强调了清除邪恶的必要性。
“除恶欲其尽,岂计夏资养”表明了清除邪恶的决心,不计代价,不图短期利益,而是着眼于长远的治理效果。
“及此秀未实,事半功倍爽”意味着在邪恶势力尚未完全壮大之前采取行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强调了及时行动的重要性。
“督课与剪艾,毋使滋蔓长”提醒人们要持续监督和清理,防止邪恶势力滋生蔓延,保持社会的纯净。
最后,“斧柯则不远,周书故宜想”引用《周书》中的典故,强调了治理国家或社会时应遵循古代圣贤的智慧和经验,即通过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彻底清除邪恶,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乾隆皇帝对于清除社会邪恶、维护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和高瞻远瞩的治理理念。